播撒山区文明的火种

©原创   2021-11-23 16:23  


山峦叠嶂,云雾缭绕。

阳新县王英镇法隆完小,就坐落在这大山之中。

这所不起眼的小学,因有个好校长而全县闻名,成为教育教学示范学校。

他把自己“嫁”到这所小学,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一样经营,用责任和奉献,播撒山区文明的火种,赢得了领导、社会的一致好评。笔者日前去采访,但见各种荣誉证书堆得像一座小山。“先进个人”、“模范教师”、“优秀校长”等头衔,让他光彩照人,着实令人感佩!

他,就是优秀校长-----杨利军。


面对村小学校长的一双泪眼,他放弃了外出挣钱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做一名“孩子王”

1996年,杨利军高中毕业。这时在广东当企业家的舅舅,打来电话,叫他去广东发展。他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在村里任职的父亲。父亲当时正和村小学杨校长谈事情,杨校长几乎是哭诉:“学校办不下去了,交通不便,待遇又低,留不住老师,今天又走了一个,课没人带,孩子要放羊了!”

“叫利军顶上吧。”父亲沉默片刻,沉声说。

“我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下。”利军亮明了自己态度。

“利军呀,请你看在我这老校长的面子上,来教书吧,救救这些孩子们,不然他们就成为白痴。”校长几乎是哀求的语气。

利军抬头看了看老校长,见他眼里噙满泪水,只好点头同意了。

当时代课教师,工资低得可怜,一年才千把块。但利军毫无怨言,和孩子们在一起久了,对孩子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当孩子们的一声问好、一个笑脸,他都感觉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他成家后,家庭负担重了,开支捉襟见肘,妻子有些埋怨。这时妻子的哥哥叫他去帮助管理公司业务,月薪1万元。他思想进行了激烈地斗争,月薪一万确实诱人,然而,他突然辞职,孩子谁来教?再说孩子们这么可爱,就像自己的亲人,能放手吗?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选择了当一名穷“教书匠”。

后来,他的同学也邀请他,加盟其企业,带他致富,他也谢绝了。

就这样,他一直坚持下来,一直艰难前行,一路风雨一路歌。


面对落后的成绩单,他心情沉重,找病根,寻药方,终于药到病除,走上教育教学的“振兴之路”

杨利军先后在七里冲、杉木等教学点工作,后调入法隆教学点任教务主任。

镇里每次统考,法隆片区6个村的7个教学点的考试成绩都靠后。每次面对这成绩单,他都汗颜,心情沉重,不禁自问:原因在哪?

经过一番思考和调研,终于找准症结:布局分散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教学方法落后。

病,找到了,就要下猛药根治。

他要实行资源优化组合,撤并六个教学点,成立法隆完小。找政府、找教育组,他们都同意,都支持。然而,各村委会不同意,理由是,孩子们上学路途远不方便,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杨校长直陈利弊,晓之以理,并答应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经过三番五次地上门做工作,堡垒被一一攻破,2017年,实现既定目标:撤点并校,成立完小。

成立完小后,多方筹购买了一台校车,接送学生。法隆片的六个村,比较分散,道路复杂,一台校车跑不过来,杨利军校长开上自己的小车,免费接送学生。几年下来,自己也不知道垫付了多少油费。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教师。他告诫老师们:“我们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也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我们培养的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跟上时代步伐。”要别人做到,他自己必先做到。他通过自学,已拿到教师资格证和本科文凭。同时,主动带课,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课时,既结构严谨,又生动活泼,探索出启发式、情感式、情景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时代在进步,学生在成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大胆创新,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现有14个教师,其中5个是聘用教师。他创导以老到新、以强带弱的同时,积极支持老师外出学习、深造。代课教师艾满定,去北京、武汉学习进修后,教育教学方法灵活得当,成长迅速,成为校教导主任,挑起教育重担。

他常对老师说:“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他对学生说:“上课时我们是师生关系,下课后,我们是朋友、是亲人,大家遇到什么问题,随时找我咨询。”正因为他的大力创导和率先垂范,学校已经形成了“亲情式”的教育教学氛围:孩子身体不适时,老师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时,老师不歧视不挖苦;孩子进步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爱,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已蔚然成风。

近三年来,5名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几级媒体刊发,6人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获奖,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全镇第一方阵。


面对教育教学经费不足,他四处求援,凭借人格魅力,一笔笔捐款捐物纷至沓来

六所教学点合并到一起,面临教学楼不足问题。杨利军校长,争取教育局支持,投入项目资金130万元,建成了建筑面积800平米的三层教学楼。然而,这资金还远远不够,装修缺资金、教学设备没钱买、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没钱开展等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他一直坚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想到了同学,一个电话过去,远在广东、温州等地的同学就说“可以,冲你这种工作精神,我们支持。”

他想到了朋友,一个电话过去,远在上海、北京等地的朋友就说“行呀,冲你这份办学干劲,我们帮助。”

他想到了单位,找上门汇报情况,领导下来看后,十分乐意,满口答应支持。

于是一批批物质接二连三地到来。

校友某某,捐赠的价值1.5万元的路灯来了,带来了“一路”光明。

同学杨道伟捐赠的3万多元的多媒体设备来了,大大改善的教学条件。

朋友王卫朝捐赠的300套“七一”活动服装来了,给“百年征程,同心向党”主题教育文艺活动增添了靓丽风景。

新华保险黄石分公司来了,送来了立体空调、篮球架等物品。

课桌、学习用具、文体用品......源源不断地来了。

这些物质是枯燥的,但也是生动的,他们凝聚的是一份感情、是一份信任、是一份支持。

杨校长把这些钱用在刀刃上,如今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洁绿亮美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他的同学杨道伟说:“我们相信利军,他是支真正的蜡烛,点燃自己,照亮学生。”

是呀,杨利军校长正是凭着蜡烛精神和人格魅力,凝聚人、影响人,办好了一所学校。

他,把爱心、智慧和汗水播撒在山区、库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使一颗颗文明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

他,是脚踏实地的播种人,书写了教育传奇。


通讯员 艾满定

记者  肖梦娇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04/202111/b67d4a774bca95a4253ee8e3e664687e.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