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荆头山农场66岁老人明安华虽是一位肢体三级残疾人,但他每天上门坚持为村民理发已有40多个年头。很多被他服务的老人形象地夸赞道:“ 明师傅定期解决我们 ‘头等事’,人清爽了、头皮舒服健康了,心情随之好起来了。”
遵父命学理发手艺,以求日后有口饭吃
明安华3岁左右在一次玩耍中,突然摔倒,右腿红肿。由于医疗条件不发达,病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他的右腿被骨结核侵害后,生长受阻。现如今,明安华的右腿比左腿要短上10公分左右。
落下肢体残疾的明安华上学后,在学习上很刻苦,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明安华初中毕业后,他的老父亲竟然不再让儿子继续求学。当时东春高中的班主任多次登门,告知明父,孩子的学费不但全免,生活费也由学校承担。但明安华的父亲依然摇头不同意儿子念高中,老人说:“他念那多书,在农村有啥用?我就一儿一女,他姐姐已出嫁,身边没有兄弟,农活他干不了,学门手艺,手艺人在农村是受不了饿的。” 拗不过老人的坚持,明安华最终走出校门,开始拜师,一门心思学习理发手艺。
学成后,走村串户上门为村民理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副理发工具要用很多年。明安华跟着理发师父学会磨剃刀,接着练刀工刮胡子,随之学习用推剪理发。经过2年勤学苦练,师父送给明安华一套理发工具,他就算出师了。
出师后, 明安华每天起床洗刷完毕吃过早饭,他就挎着 一个装着理发工具的帆布包 ,一瘸一拐出门了。明安华那时居住在东春乡的一个小山村里,他走村串户上门为四里八乡的村民理发。收费是到年底一次性收一年的剃头钱,每人每月可享受2次上门理发服务,一年剃头钱一人5元, 这就是当地人口中所说的“包头”理发。
从事理发行业不久,明安华的父母相继去世。由于残疾,明安华的婚姻大事一直未能解决。1993年,明安华36岁时,经人牵线,终于与小他12岁,且双腿瘫痪的妻子张春群结婚。
夫妻双残,生活举步维艰,农村挑水打柴的生活琐事,他们没少得到左邻右居的帮助。婚后一年,夫妻二人生下一个女儿。张春群在家里操持家务,行动靠一条板凳移动身体。岳父母看到二人长期麻烦邻居始终不是办法,最终他们把女儿女婿一家三口接到荆头山农场安顿下来,方便照顾。
年老身残心不残,献余热回报社会
在荆头山农场生活,明安华依然上门理发,挣生活费。明安华的右腿因病情恶化,着地受力能力越来越弱,不得不用上手杖。明安华走村串户上门为人理发,一天下来,累得够呛。有人建议明安华在场区租个门面,坐等上门客,这样可以减轻自己行动不便的奔波之苦。明安华道出其中隐情,理发行业讲究形象艺术,尤其是年轻人。自己这种情况一般只能被中老年人接受,而老年人又行动不怎么利索,走村串户上门理发,正好可以为老人解决“头等事”。
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越来越多,2002年开始,明安华夫妇就在荆头山农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虽然生活有保障,但他不愿做“懒汉”,依然拄着铁手杖上门理发。
后来,农场交通大提速,富河流域两座大桥相继建成,通村公路由水泥路发展到如今的柏油路。 路好了桥通了,明安华购买了一部代步车,他还享受到县残联每年260元的燃油补贴,夫妻二人还享受到残疾护理补贴。
由于明安华一直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虽长得清瘦,但人还显年轻。只见明安华的铁手杖靠在一边,他左腿站立,右腿撑在椅子横担上,双手忙碌着为老人剪头发、刮胡子。明安华夫妇二人养育有一双女儿,孩子们在助学政策帮助下,一个幼师毕业,一个本科大学毕业。孩子们都已走向社会, 日子好了,明安华本该歇歇了,但他每天依然上门服务,为村民理发。
去年,明安华的“包头”年费仅60元每人。有人说:“这太便宜了,一人一年要剃24个头,一个头不到3元。而当地理发店理一次发,收费是15元。”明安华充满感激地说:“农村以前吃水打柴靠肩挑背驮,那时是乡亲们帮了我。如今我吃上自来水,烧上煤气,还有孩子念书,我一家的生活,都是政府在资助。我能有今天,怎么能忘本?我要趁自己还能动,去回报社会。 ”
中风瘫痪在家的76岁老人胡时喜,一看到明安华及时上门理发,他就咧开嘴笑得很开心。明安华的手机电话被村民存在手机中,当有人农忙或其他事无暇顾及理发,只要一个电话,无论刮风下雨, 明安华都能随叫随到。
通讯员:张永胜
一审:胡凌露
二审:王珊
三审: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