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传家】袁了凡

©原创   2023-03-23 12:57  


清风传家

传承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阳新县纪委监委、阳新县税务局带你一起聆听杰出人物的清风传家故事。




袁了凡

务要日日知非 日日改过

袁黄(1533一1606年),字坤仪,号了凡,祖籍嘉善(今浙江省嘉善县),迁居吴江(今属江苏省苏州市),明代重要的思想家。曾任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区)知县,勤廉爱民,颇有政绩。主要著作有《了凡四训》《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等。《了凡四训》是袁了凡撰写的一部具有劝善性质的家训著作,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谆谆告诫子孙行善积德,勇于改过。

“话说明代万历年,宝坻来了一位好县官。教育孩子写下四训啊,备受推崇直到今天……”

这是一首仍在天津宝坻传唱的民谣,讲述的主人公便是明代宝坻县令袁了凡。

袁黄,号了凡,嘉善籍吴江人,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他留下的《了凡四训》是一部以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俗称“了凡戒子文”,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组成。该书思想核心是“改过”“积善”,对后世的道德伦理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了凡四训》提倡“立命”说,认为人的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而做法就是要时常反省,把自己做得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做得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袁了凡在宝坻县令任上曾作“为官功过格”,起名《治心篇》,将每日所做之事,记录于上,每行一善记数,每有一过退除,日积月累,计算功德总数。这是一种量化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律方法。袁了凡通过这样的方法,自律自省,规范行为,从而达到修养自我、完善人生的目的。

《了凡四训》

袁了凡立命之说的另一个核心维度是“积善”“劝善”思想,其中渗透着浓厚的民本情怀。他曾说:“立志做善事是为天下百姓谋利,那么,不管善事多么小,功德都很大。假使只是为了自己,那么不管善事有多少,功德都很小。”在《了凡四训》中,袁了凡还对善恶进行了分析,他列举了“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等十种行善方法,以为后人遵循。

袁了凡初到宝坻上任,正值大涝,百姓流离。当时宝坻赋税“倍于他县,历年积欠粮赋万石”。袁了凡带头捐俸抵偿赋税,救助困苦民众,并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劳役等,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在袁了凡的心目中,百姓如父母儿女。荒年煮粥赈济穷人时,袁了凡向负责煮粥的人行礼,并眼含泪水恳求大家务必将沙子挑出去,不要兑冷水,说倘若有一点泥沙掺杂在内,或用冷水掺入粥中,那么食用的人就容易生病。对百姓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南稻北植

“兴建大利”是袁了凡的十大行善法之一。《了凡四训》指出:“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袁了凡刚到宝坻时,境内东南到处都是湿洼盐卤之地,一片荒芜。他走遍宝坻四境进行考察,并从家乡引来耐盐碱的稻种试种,获得成功后推广。改水种稻一举,为无数百姓开启了救生之路,直至今天,宝坻仍是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

袁了凡的“改过”“积善”思想,不断影响到身边的人。受袁了凡的影响,他的儿子袁俨少承父训,秉持家学,也颇有贤名。天启七年(1627年),袁俨在高要(今属广东省肇庆市)为官时,逢夏水秋涝,城中水深三尺,他于暑雨中竭力奔走救灾,劳瘁呕血而死,像他的父亲袁了凡一样,也受到百姓敬仰。袁了凡夫人为儿子裁制冬衣,不用比较贵的丝绵而是用比较便宜的棉絮做内里,将省下来的钱多裁几件棉袄,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观融入其中,为净化人性、敦化世风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了凡四训》就像一面辨别善恶的镜子,无时无刻不在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世人应该经常对照自己,发现缺点和不足,像袁了凡那样改过自新,通过积德行善,改造命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潮白河

播音:张蕾  制作:石露


阳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收听频率FM93.4,可通过车载广播、村村响、云上阳新APP广播专区等方式收听,欢迎大家收听。

-END-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303/051f6acafc8b8b34d4caa6933cbc1ce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