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卫生健康宣传日】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

2025-04-08 23:07  


守护人民健康
消除血吸虫病危害

2025年4月7日-4月13日是我国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通过科学的防控策略,采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措施,我们有信心能够消除血吸虫病的危害,共同守护人民健康,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的寄生虫病。它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日本血吸虫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若不及时治疗或未治愈,晚期可能导致肝脏等器官受损,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因此也被称为“大肚子病”。

血吸虫的传播与感染

血吸虫的发育分为七个阶段: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其中尾蚴是可以感染人体的阶段。一旦尾蚴在水中接触到人的体表,可在短短10秒内侵入人体。

注意事项:血吸虫不同于吸血虫

人们常说的吸血虫实际上指的是水蛭,这是一种以吸血或食腐肉为生的体外寄生虫,与血吸虫有着本质的区别。

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

血吸虫病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 感染了血吸虫的人或动物将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排入水中。

- 水中的钉螺作为中间宿主,产生能够感染人的尾蚴。

- 人接触含有尾蚴的水体(疫水)而感染。

感染后的症状

部分患者接触疫水后皮肤可能出现刺痛样感觉,随后出现丘疹和瘙痒。1至5天后可能出现咳嗽症状(易误为感冒),反复感染者肺部症状较严重。经过30-60天的潜伏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特征,并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症状。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避免接触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如果生产和生活必须接触疫水,可以通过穿戴防护用品(如胶手套、胶鞋、胶衣、胶裤等)、涂抹防护霜(剂)、预防性服药来预防感染。

若感染如何治疗?

如果不可避免地接触了疫水并出现发热等症状,或脱离水体一个月后,应主动及时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查以便诊断和治疗。目前,吡喹酮是唯一广泛使用的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的口服抗血吸虫药物。服用时应遵医嘱,加强随访。


再次呼吁大家关注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积极参与相关宣传活动,共同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504/dfe886214bccd21bbdce7e3995b95c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