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阳新新塘春茶叶种植合作社茶园内碧浪翻涌,采茶人指尖上下翻飞,一篓篓鲜嫩茶青不断汇聚,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茶乡画卷。
千年茶韵融入科技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阳新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据《阳新县志》记载,宋代时期,当地就已成为全国12个贡品名茶产区之一,“白毛尖”茶更是被列为贡品。然而,长期以来,阳新茶产业受限于“散、小、弱”的发展格局,难以实现突破。如今,在城东管理区新塘社区的智慧茶园,一场科技赋能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新塘春茶叶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陈敦良投资100多万元打造的200亩“智慧茶园”,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光照等数据,精准优化茶叶生长周期。智能喷淋、肥水一体化滴灌设备的应用,让茶园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过去困扰茶农的倒春寒、干旱等难题,如今通过物联网实时预警得到有效解决。同时,绿色防控病虫害、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减化肥等技术的推广,使农药使用量减少45%,茶叶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在品种改良方面,阳新立足北纬30°黄金产茶带的独特地理优势,推动小小茶叶从“山间绿叶”蝶变为乡村振兴的“富民金叶”。阳新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科研机构积极推广“福鼎大白”“鄂茶1号”“鄂茶10号”等优质品种。在龙港镇石下村金竹尖山茶园,“鄂茶1号”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其优异的抗寒、抗旱、抗病虫性能,让亩均效益提升60%,每年为茶农增收2000元。科技的深度融入,让阳新茶产业摆脱传统束缚,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
产业升级驱动创新 区域品牌崭露头角
在率洲管理区的农发茶叶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内,全自动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将本土茶叶精准分装入杯。这种创新研发的“杯中茶”采用食品级铝箔与滤网,既保留了阳新茶的鲜香,又满足了都市快节奏生活需求。自2024年投产以来,日产量突破1.2万杯,累计订单超1100万杯,成为北上广白领的办公新宠。产品创新不仅让阳新茶附加值提升30%,更极大地刺激了本地鲜叶需求,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在品牌建设上,阳新县农业农村局与阳新县茶叶协会携手发力,成功申请“阳新芽茶”“富川红”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奶白茶”打入浙江高端市场,“鳯髓红”在上海培育出忠实消费群体。“我们正探索‘科技 + 产业’双轮驱动,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生态与技艺的双重价值。”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合仕表示,品牌化战略正为阳新茶产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茶韵飘香惠民生 共富路上添活力
在阳新,茶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作为曾经的湖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阳新县通过茶产业发展,年吸纳务工近10万人次,带动2万余家庭走上致富路。
清晨五点,白沙镇舒畈村的脱贫户罗冬梅便背着茶篓上山采茶。“采一斤鲜叶挣25元,手脚快的每天能挣300元。”罗冬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下,像罗冬梅这样的脱贫户年均增收1500元。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叶品牌推广员、电商运营员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为乡村青年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汪帆
一审:胡凌露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