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陶港镇:“水网”升级保灌溉 万亩稻田有保障

©原创   2025-07-22 11:11  


“水来了,心里就踏实了!”21日,在阳新陶港镇朱应村黄阳路旁的稻田边,种植大户朱军拧开田边的填埋灌溉水管阀门,看着清水汩汩流入田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朱军的安心,源于朱应水库的可靠保障。作为村里的种植示范户,他承包的400余亩稻田往年全靠这座水库供水。然而,由于水库年久失修,“汛期不敢蓄水,旱季频频见底”曾让他常年提心吊胆。

朱应村地上填埋的灌溉水管

“多亏去年水利部门整修加固,现在旱情再紧,水库也能稳稳供水,近万亩稻田的灌溉总算有了底。”同村种植大户方统一的话,道出了众多农户的心声。

朱应水库的“焕新”是陶港镇抗旱保收工作的一个缩影。这座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库,关系着下游4个行政村7000多亩稻田的收成。“去年,我们系统检修了全镇老旧水库,重点加固堤坝、清淤扩容,就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旱情。”陶港镇水利服务中心主任程时东介绍。目前,全镇7座水库均在正常供水,19座抗旱泵站全部启动,累计放水量超50万立方米以上,为抗旱筑牢了“大水网”根基。

程时加在用300多米长水管绕田块抽水灌溉

抗旱一线,除了“大动脉”的保障,“毛细血管”的畅通同样关键。

在上徐村太二房的北山边的稻田里,种植户程时加就曾面临“有水引不来”的困境:一段因历史原因改为埋地水管的灌溉渠,使用十余年后出现堵塞。“眼睁睁看着水源在侧,却浇不了田,急人啊!”程时加回忆道。“多亏村里反应快,当天调来挖掘机,两天就把20米的梗阻段打通了,又能从朱应水库引水了。”他感激地说。

瞧!有了灌溉“水网”作保障,禾苗长得多绿

上徐村党总支书记袁观风介绍,针对旱情暴露出的灌溉设施末端堵塞问题,村里联合水利站开展了拉网式排查,已整改3处类似堵塞点。此外,陶港镇还组织14个行政村数十台水泵深入田间抽水,动员农户利用鱼塘、山塘等“小水源”进行应急灌溉,全方位织密抗旱保障网。

“抗旱保收,既要靠水库、电排等大工程‘稳底盘’,也要靠疏通末梢、灵活调度等细举措‘通末梢’。”陶港镇副镇长陈绪鹏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气象预报科学调度水源,持续监测灌溉设施运行状况,确保每一寸农田都能及时“喝上水”,最大限度降低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特约记者:倪胜林

一审:胡凌露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507/3cd769aa807ce46804bf2dbbf099255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