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领头雁”到“贴心人” ——老党员贾道南退岗十年仍是乡亲“主心骨”

©原创   2025-07-29 14:48   倪胜林


7月27日清晨,阳新县陶港镇王桥村贾汝舟湾,阳光漫过86岁老党员贾盛衔家的窗户,63岁的贾道南如往常一样准时叩门,轻声询问:“盛衔叔,菜种记清了?王婶的药快完了吧?”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代办事项,无声诉说着这场持续近十年的“约定”。

从村党总支书记岗位退下七年来,贾道南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以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离岗不离党”的赤诚与担当。

坚守:从“领头雁”到“贴心人”

1962年出生的贾道南,1979年高中毕业后便把根扎进了乡土。从生产队会计到生产大队干部,再到1994年入党,他始终以滚烫初心为群众的事务奔走。

2002年的王桥村,还陷在泥泞与贫瘠的窠臼里:土路坑洼得能“吞”掉拖拉机轮子,村集体账户常年负数。彼时的贾道南,正经营着红火的和佳采石场,年纯收入超2万元,是村里少有的“能人”。

当村民代表把选票投给他时,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汉子在堂屋踱了半夜——一边是看得见的生计,一边是沉甸甸的信任。最终,他做出了让全村意外的决定:卖掉采石场,接过每年工资仅1000多元的村主任重担。

上任第一天,贾道南就在黑板上立下军令状:“三年修通主干道,解决孩子们上学难。”看到王桥小学连围墙都缺着豁口,孩子们常在荒坡上追逐嬉闹,他当即掏出卖采石场的1000元资金:“先修围墙,钱不够我再凑!”

这笔在当时足以垒起整面围墙的捐款,让村民第一次见识了新主任的魄力与真心。

“以前村干部总说‘难’,他倒好,自己揣着钱先干起来!”村民王友明至今记得,担任村干部的岁月里,贾道南的工资不是贴补了村务开销,就是塞给了有难处的乡亲,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妻子柯于兰肩上。“村民选我当干部,不是让我揣着私心发家的。”贾道南这句朴实的话感动了很多人。

奉献:退岗不褪色 危难显担当

2008年,贾道南接任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52岁的他从岗位退下,转身就扛起了新“担子”——担任贾汝舟湾理事会成员,义务包揽湾里大小事务。

他的身影,总在乡亲们最需要的地方扎根。邻里纠纷时,面对因宅基地红了眼的乡亲,他搬着小板凳坐在两家中间,连续五天摆事实、讲道理,直到剑拔弩张化作握手言和。“那年我和老李差点动了手,是道南哥天天来劝,又是算长远账又是讲邻里情……”村民贾道海提起这事,眼里仍有感激。

村里要拓宽1.5公里通村路,其中一段要占贾道南岳父家半亩菜地——那是老人侍弄了一辈子的“心头肉”,里面栽满了精心培育的果树。贾道南硬着头皮上门,连续三天从政策讲到发展、从个人讲到集体。最终,岳父拍板:“道南啊,我不是舍不得地,是心疼你总为大家的事费尽心血。”

传承:家风映照党风 力量薪火相传

走进贾道南的家,门楣上“共产党员示范户”的牌匾在阳光下格外鲜亮。猪栏里的肉猪壮实滚圆,水塘边的阳新屯鸟自在嬉戏,庭院收拾得利落,农具摆得规整,处处透着过日子的精气神。

“早上先下地干点活,8点回家喂猪,下午去文化礼堂,晚上在灯下琢磨湾里的事。”这是他退休后的日常,平凡里藏着执着。

湾组文化礼堂的“值班表”上,贾道南的名字总排在最前。每天中午,他准时坐在长条凳上,用洪亮的声音给村民读报讲策。

“党的二十大说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咱们村的水塘整治项目,就是踩着这个时机来的……”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党的政策变成村民听得懂的“大白话”。“以前总觉得政策在天边,道南哥一讲就落了地!”村民贾国胜笑着说,如今文化礼堂的长条凳总是坐得满满当当。

更让村民称道的是贾道南的家风。大女儿贾妮疫情期间主动请缨支援方舱,二女儿贾厦静每年寄钱回村支持公益,儿子贾明耀得知村民贾道江突发白血病,第一时间转去救命钱……

“父亲常说,党员的孩子得比旁人多担待。”贾妮回忆,父亲供他们姐弟读书,教他们“做人要挺直腰杆,做事要揣着良心”。

如今,贾道南家的庭院成了村里的“红色课堂”,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贾道南的故事就是最生动的党课!”陶港镇驻村干部陈石燃说,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村民公益队伍。

夕阳西下,贾道南提着菜种再次走进贾盛衔家,帮老人分拣好种子。“道南啊,真是亏了你。”贾盛衔拉着他的手不肯放。

从青春小伙到两鬓染霜,从村干部到普通党员,贾道南把根深深扎进乡土,用枝叶为乡亲遮风挡雨,用年轮镌刻着一名共产党员永不褪色的初心。

特约记者:倪胜林 通讯员:陈慧敏

一审:许岚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507/953876b9edf4852bf125447bcbf23ce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