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有回应”——阳新朱应村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原创   2025-08-01 17:06   刘志


盛夏时节,阳新县陶港镇朱应村的党员活动室内书声琅琅,30余名留守儿童在暑期托管班里学绘画、读经典;隔壁的“爱心食堂”飘来饭菜香,10余位高龄老人围坐用餐,志愿者正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这一幕幕暖心场景,正是朱应村党员队伍践行“诸事有回应”的缩影——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组织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聚焦“一老一小”,托稳幸福底色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哨声,而且必须要有回应”这是朱应村党总支书记朱必强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行动的准则。面对村里留守儿童假期“看护难”、高龄老人“吃饭难”这两大民生痛点,党总支连续三年开办寒暑托管班,动员党员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开设公益课堂,提供课业辅导、安全教育、兴趣活动,累计教育管理留守儿童120人次,让务工父母安心无忧。聚焦高龄老人“吃饭难”,朱应村采取“支部筹一点、乡贤捐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模式运营食堂,党员轮值帮厨送餐,让全村32名80岁以上老人吃上高性价比营养餐。

乡村发展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党总支设立“能人恳谈会”机制,以乡情为纽带,以发展为愿景,积极搭建平台,吸引在外能人关注家乡、反哺桑梓。能人朱仲刚慷慨捐资10万元修建村民活动广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在2024年抗旱保收的关键时刻,得知村内灌溉水管急需专业维修,能人朱中国星夜回村抢修,不仅保障了600亩良田的灌溉,还为村集体节省了2000余元费用。这些能人贤士,成为朱应村发展的宝贵“源头活水”。

织密“回应网”,小事不过夜大事不出村  

朱应村党总支以“朱应”谐音为灵感,创建“诸事有回应”党建品牌。如何确保“诸事有回应”不是空话?党总支建起了“村党总支—湾组党支部—湾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将38名党员纳入“四会两队”,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网络,形成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运行机制。此外,党总支通过“屋场会”“湾组夜话”收集民情,建立“需求-服务-反馈”闭环机制,2024年累计召开议事会30余场,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共计135起,解决路灯增补、道路拓宽、灌溉渠修缮等民生问题62项,实现“小事不出湾组不过夜,大事不出村不过周”,真正做到平安无访。  

86岁独居老人刘合好曾是村委会“常客”,手机缴费、家电故障皆来求助。如今治理先锋队“接单”上门,她感慨:“有党员在,心里踏实!”  

党员带头干,人居环境“破茧蝶变”  

“让他三尺又何妨。”在上房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拆除老旧危房后,党员朱纯植与邻居司细宝因为房屋地界起了纠纷,朱必强以“六尺巷”的故事劝说朱纯植率先让步,让双方从互相争执毫厘不让到友好协商划清界限。

退休教师、老党员朱克武率先拆除自家老房:“机械进不来,先拆我的!”带动56处危旧房顺利拆除。年过八旬的上方组党小组组长方召平,带头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动员党员群众一起优化湾组人居环境,成为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的“银龄先锋”。77岁老匠人方志光带领村民钉制102条竹篱笆,美化水塘景观。党员干部群众合力拓宽道路600米,安装路灯145盏,顺利完成1.6公里道路刷黑、4口水塘清淤、9处“小三园”改造,村庄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

从爱心食堂飘出的饭菜香,到留守儿童托管班里的欢声笑语;从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到矛盾就地化解的和谐氛围,朱应村党总支团结一致,以“诸事有回应”的党建品牌为抓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奋力书写着让群众“事事放心得下”的幸福答卷。

通讯员:刘志

一审:许岚

二审:许岚

三审:朱兰青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508/ef5ef6df13dfc9fb98f55da1fc66d590.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