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日月三尺台,花气丹心映桃李
当晨曦刚漫过教学楼顶,高三(21)班的走廊里已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汪梅花老师总戴着骑车时防风的粉色鸭舌帽,急忙赶到教室门口,用温柔的目光扫过认真早读的同学们。这是她扎根高中讲台的第二十三个年头,也是她用匠心、爱心与暖心编织教育画卷的寻常一天。
匠心筑梦,在深耕细研中破解教学密码
“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而是为每个灵魂量身定制的雕琢。”作为数学教师,她深知题目背后承载的逻辑与暗语,二十年如一日深耕教学,从三角函数的灵活多变到解析几何的复杂烧脑,从导数延展的步骤到立体建模的思路,她总能找到现实数字公式与抽象思维的教学支点。
从教期间,她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培训,多次与其他老师合作发表论文,开展课题。作为数学组教研组长,积极组织开展校、县、市级教研活动;团结各年级数学组备课组长,每周召开组长碰头会,布置本周教研活动、分享教育教研成果等;她鼓励督促本组老师们积极参与市县级教师赛课、论文评选活动,近年来数学组老师们教研成果丰富;她悉心指导、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修改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曾多次受邀参加“同课异构”等多项大赛评委。如今她创立阳新县数学名师工作室,为乡村学校送教,为高三教学助力。一位同学曾在周记里写道:“汪老师让我明白,题目与步骤流淌的不只是数字与逻辑,更是对世界的思考与探索。”
这样的教学智慧,藏在她那写满教案的备课本里。每一页都写满了:学情分析,教学反思,课堂反馈……她一笔笔的真诚与辛勤也换来的是她所带班级高考的亮眼成绩。面对成绩,她总说:“好分数是水到渠成的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一辈子的财富。”
爱心润苗,在细微处守护成长的花期
“小花”是同学们私下里对她的称呼。这个称呼,不仅包含着同学们对汪老师满满的喜爱,更饱含着同学们对汪老师的真诚与信任。汪老师喜欢养点花花草草,教室门前的阳台上种满了各种绿植,下课了她会跟也喜欢绿植的同学分享其中几盆的“小历史”、养护方法等。当同学们看到曾经光秃秃的小树干竟长出茂密的树叶、开了花,仙人球开出九朵鲜艳的花,番茄苗结出了果,吊兰开出了小白花……,同学们从这些绿植的成长与努力盛放中感悟到生命的价值与生命力的顽强,并将这些精神与品质践行于学习生活中去。
她把最温柔的一面给了同学们,而自己默默承受生活的压力。学校工作的高压,对成绩的高标准,让汪老师发底生出了缕缕银丝。曾经她的孩子对她说:“我不想你当班主任,我不想你这么累,而且为什么本来属于我的爱要六十个人来分?”汪老师只是不语,但她知道,身为教育工作者,无私是本心,是不变的信念。哪怕一年只有两次回老家的机会;哪怕每次只能在电子屏幕中与自己的母亲相见;哪怕要牺牲对自己孩子的爱,汪老师也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在岗位上。
“小花”这个称呼,从汪老师的第一届学生一直流传到刚刚毕业的一届。每年春节暑假,前来探望的毕业生络绎不绝。他们有的已经工作,有的考上了研究生,有的在上大学,他们唯一怀念的是那一桌汪老师亲手烹饪的山珍海味。也许他们不会记得汪老师讲了什么知识点,讲了哪几道题,但会一辈子记得:有一个时尚、温柔、贤惠、有才华的数学老师——汪梅花。
岁月流金,在坚守中书写奉献的答卷
二十三年来,汪梅花老师收获的荣誉很多:市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研组长、优秀班主任……,但她最珍视的,是同学们送来的一张张贺卡和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灿烂笑容。“孩子不仅考出了好成绩,更学会了感恩与担当,这是比分数更宝贵的礼物。”
如今,她依然保持着热忱与初心:每天最早到教室看早读,最晚离开办公室;有人问她累不累,她笑着看向走廊边的一盆盆花草,“育人就如养花,浇水施肥,就为了看到花怒放的那一刻,辛苦也值得。”也许名字里的“梅花”,早已注定了汪老师坚韧的人格与高尚的信念。
夕阳西下时,汪老师走出教室,被几个留在教室里自习的学生围住。“老师,这道题……”她耐心地一一回应,夕阳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与她身后艳丽的花朵交相辉映,这便是她的日常。
汪老师送走了25届的同学们,又接手了新的班级,她将与新的同学们开启一段全新的学习之旅;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汪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用匠心雕琢教育的模样,用爱心守护成长的轨迹,用暖心凝聚前行的力量,正如那颁奖词所言——播撒着未来,孕育着希望,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教育诗篇。
通讯员:曹祥才
记者:刘琳
编辑:向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