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坛廿余载,静待花开点灯人
2004年6月,从湖北大学毕业的熊老师,戴着党员徽章踏上了阳新这片红色土地。身为大学生党员,远离家乡的她,比谁都更懂这片土地上沉淀的热血与信仰——“党员”二字,是使命,更是读懂这片土地的钥匙。踏上讲台的那一刻,她就在心里立下誓言:要用最热忱的精神,在这方红色沃土上践行党员的价值。工作这些年,她从不缺席学校的党员培训,在一次次学习中淬炼思想、厚植家国情怀;更将这份初心融入教学,让“立德树人”的种子在课堂里生根发芽。于她而言,讲台是阵地,学生是未来,而那句“人在讲台,党在心中”,早已是刻进日常的行动指南。
教学如痴:在深耕课堂中绽放教育智慧
“语文课堂是有生命的,每一个文字都藏着温度,每一篇文章都连着心灵。”这是熊老师常说的话,也是她二十余年教学的真实写照。对课堂的痴迷,让她始终把“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语文课堂”作为毕生追求,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结出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课堂上,熊老师一条线紧扣文本肌理,带领学生深耕文言实词的活用规律、现代文的结构逻辑、诗歌的意象密码,让语文基础如磐石般稳固;另一条线延伸至生活与精神层面,通过“《论语》与当代青年责任”的辩论、“《红楼梦》人物命运与现实选择”的研讨,让经典文本与学生生命体验产生共鸣。在讲授《赤壁赋》时,她不仅引导学生梳理“水月之喻”的哲学内涵,更组织“面对挫折时的豁达与坚守”的主题班会,让苏轼的人生智慧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当学生因高三语文成绩波动陷入焦虑时,熊老师特意在课堂上增设“每日一句个性解读”环节,让他从分析“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中重拾信心;当班级学生因作文分数迟迟不能获得高分时,熊老师会根据学情,将复习备考中的“每周一文”从选题、审题、立意、开篇、分段、结尾等环节逐个击破。近五年来,她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那位最初对语文焦虑的学生在去年高考中更是以语文130分的成绩,圆满北师大。
这份对课堂的深耕,在熊老师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结出了丰硕果实。2017年,熊老师主讲的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被评为湖北省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省级“优课”;2020年7月,荣获湖北省第七届“荆楚联盟”同课异构大赛决赛季军;2019年,所带班级倪志鹏同学考入清华,荣获“2019年阳新县教学特别贡献奖”“阳新县教育教学先进个人”;2024年,所带班级邢紫格同学考入清华,荣获“2024年黄石市优秀教师团队”。
熊老师的这份痴是课堂上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打磨——字斟句酌的板书、反复推敲的互动设计,容不得半分敷衍;这份痴是深耕教学的全情投入——从课本内的知识点延伸到生活里的鲜活案例,让课堂与世界共振;这份痴是岁月流转中的那份纯粹热爱——在备课的深夜里自得其乐,在育人的重负下初心如磐;更是不恋过往荣光、只向未来眺望的笃定——褪去荣誉的光环,专注于解锁每个学生藏着无限可能的“盲盒”。
学习求进:在终身成长中夯实专业根基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河。”熊玉梅老师始终以“学习者”的姿态面对教育事业,无论是教学技能的打磨,还是专业知识的拓展,她都保持着近乎严苛的自律,用持续的学习与探索,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市县“赛解题”“赛说题”活动中,她是公认的“优秀”。近几年,她多次斩获市级解题、说题大赛奖项。在2021年全市说题比赛中,她以“高考文言文阅读第14题解题方法浅析”为题,从高考真题切入,逐层分析命题逻辑、答题误区与教学策略,提出“传承文化使命,突出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被评委赞为“既有专业高度,又有育人温度”。
新课改的浪潮中,她始终站在探索的前沿:一头扎进学校名师工作室,深耕“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转型”研究,笔尖划过校本教材的字里行间;写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之倾听的艺术》,更是拿下市教研课例一等奖,让思考结出了沉甸甸的果。疫情来袭时,她又迅速解锁新技能——从零学起微课制作,镜头前的讲解依旧生动如课堂,亲切似面谈,线上教学收获的高点击量,正是学生们用屏幕点亮的认可。
这份永远向新而生的学习力,像给教学装了“保鲜剂”,让每一堂课都带着蓬勃的生命力,常教常新。
教师的成长,从来不只是自我提升的单线前行,更需打破课堂的边界,以创新精神为教学注入活水。即便是同一类课型,也要在熟悉的土壤里种出新鲜的花。就像高三作文教学,19届时,熊老师用“三段论”搭建起清晰的写作框架,帮学生夯实逻辑根基;21届,熊老师换上“下水作文”的方式,以亲身示范带学生触摸文字的温度;到了24届,熊老师又转向为学生搜罗鲜活的新闻、时评素材,让笔尖始终连着时代的脉搏。
熊老师说,每一次调整,都是想给学生“原来还能这样”的惊喜。而这份对创新的执着,恰恰让教学之路常走常新,永远有新的风景在前方。
在教育前行的路上,她从不满足于独善其身,在深耕自身教学的同时,总想着拉一把身边的青年教师。手把手带备课、逐字逐句改教案,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她始终相信,独行快,众行远。一群人并肩成长,才能让教育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力量。
辅导归静:在耐心陪伴中滋养学生心灵“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静待花开的耐心。”熊老师的辅导从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以“归静”的姿态走进学生内心,用尊重与理解守护每个生命的成长节奏。在熊老师心里:教师不仅是一个智者,更应该是一个爱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能体会到这个爱的内涵,学生的成长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用最真的心去关爱学生是教育的真谛。
教学里的平等与尊重,从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以真心换真心的点滴践行。
课堂上的平等,藏在对每个声音的珍视里——从不用教师的“一言堂”框住思维的翅膀,反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独有的见解,哪怕是差异与错误,也被视作成长的勋章;课下的平等,则是俯身倾听的姿态:“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把架子轻轻放下,把学生稳稳放在心上,既是传道授业的师者,更是可诉衷肠的朋友。
日常相处中,她总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愿意倾听的心。就像那句“爱人者,人恒爱之”,她留意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在每个人身上寻找闪光的碎片:少一分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尊重。这份用心,也让她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当高三学生陈某曾因作文反复低分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想与语文“诀别”时,熊老师没有急着纠错,而是每周抽出两小时,陪她聊喜欢的动漫角色,聊家乡老槐树的故事,再悄悄引导她把这些鲜活的体验写进文字里:“你的文字里藏着你的故事,这才是最动人的。”在这样的温暖托举中,陈某的作文渐渐褪去刻意雕琢的痕迹,高考时以56分(满分60)的成绩惊艳了所有人。还有内向的刘某,热爱诗歌却总把笔尖的星光藏在笔记本里。熊老师发现后,在他的本子上留下一行字:“你的‘星子坠进麦田’这句诗,比很多诗人写得都美。”她特意在班级开了场“诗歌分享会”,第一个被朗读的,便是刘某的作品。如今,已是某高校文学社社长的他,在信里写道:“熊老师让我知道,我的声音值得被听见。”
这些细碎的瞬间,恰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用平等浇灌信任,用尊重点亮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爱的目光里,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这份沉静而绵长的陪伴,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人心,也悄然收获了学生与家长最笃定的信赖。每逢节日,她的办公桌便成了“祝福的花园”——堆得满满当当的,全是学生一笔一画写下的贺卡。那些稚嫩却滚烫的字迹里,藏着最动人的心声:“您的语文课,是高中三年里,照进我心里最暖的那束光。”
二十余载春秋流转,熊老师用“痴”的专注打磨课堂,用“进”的执着提升自我,用“静”的耐心滋养心灵。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语文教育成为点亮生命的火炬。这份对教育的赤诚与热爱,正是一位首席教师最动人的风采。
通讯员:曹祥才
编辑:刘琳
审核:向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