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梅,暗香致远
在阳新一中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以历史为笔,书写育人篇章;以匠心为墨,晕染课堂精彩;以慈爱为光,照亮学子前程。她就是王义梅老师,二十余载深耕讲台,如一株傲雪寒梅,于无声处散发芬芳,用坚守与智慧诠释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
课堂之上:让历史“活”起来的引路人
王义梅老师的历史课,从不是枯燥的年代与事件的堆砌。她像一位资深的“历史说客”,总能用深厚的学识与生动的表达,让书本里的文字跃然眼前——让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不再是冰冷的“统一六国”,让盛唐的气象不止于“贞观之治”的词条,让近代的沧桑不仅是课本上的黑白图片。学生们常说:“听王老师讲课,像在看一部沉浸式历史剧,每个人物都带着温度,每段故事都藏着思考。”
而她的课堂创新,更显教育智慧。疫情返校后,她率先推行“人人都是小老师”活动,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主讲新课。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后来的从容自信,从简单的知识点罗列到精心制作课件、开展互动讨论,学生们在角色转换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王老师则退居一旁,做那个最耐心的倾听者与引导者:她会为学生的独特见解鼓掌,也会在逻辑偏差时温柔纠偏,用“你这个角度很新颖”“这里可以结合史实再深入一点”的话语,点燃每个人的思考热情。
就连解历史题,也成了她口中的“思想辩论赛”。学生们各抒己见,为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时,她从不急于下定论,而是笑着说:“历史本就没有唯一答案,重要的是你如何用史实支撑自己的想法。”有一次,一位学生为某道题的观点与她激烈辩论,最终被她用扎实的史料佐证说服,却由衷感慨:“王老师让我知道,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敢于质疑、善于论证的过程。”
校园之外:亦师亦母的温暖守护者
在学生心中,王义梅老师的办公室,是“难过时最想去的地方”。高三的压力如乌云压顶,一次月考后,一位学生的历史选择题错了八个,成绩一落千丈。正当他陷入自我怀疑时,王老师把他叫到身边,没有批评,只是拿起试卷逐题分析:“你看这道题,不是知识点没掌握,而是忽略了材料里的时间线索……”末了,她轻轻拍着学生的肩,眼神里满是鼓励:“一次失误不算什么,老师相信你能调整过来。”简单的话语,却像一束光,驱散了学生心中的阴霾。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迷茫期里,她又化身为“规划师”。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很晚,她对着厚厚的志愿指南,帮学生分析专业前景、匹配分数位次,甚至为了一个学校的招生政策,专门打电话向招办咨询。有学生说:“王老师比我们自己还上心,好像我们的未来,就是她的牵挂。”
岁月之中:与学生“共成长”的追光者
“没有人不会犯错,老师也一样。”这是王义梅常挂在嘴边的话。一次课堂上,她引用史料时不慎记错了时间,有学生指出后,她立刻诚恳道歉:“谢谢你帮老师纠正,这说明你听得很认真,我们一起再查一遍原文。”这份坦诚,让学生们敢于质疑、乐于思考,也让课堂成为了“教学相长”的乐园。
她常说:“历史是活的,学习历史的人也要跟着时代进步。”为了适应新高考,她主动研究命题趋势,把“辩证思维”“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融入每一节课;为了让课堂更生动,她尝试用纪录片片段、历史剧台词辅助教学,甚至和学生一起探讨热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否符合史实。在她的影响下,学生们不再把历史当“死知识”,而是学会了从过去看现在、从现在思未来。
二十余载春秋流转,王义梅老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他们带着她教的历史智慧、处世温度奔赴远方,而她始终坚守在讲台,如梅花般,于平凡中绽放不凡。正如学生们所说:“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堂课的精心准备、每一次谈心的真诚耐心、每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在悄悄改变着我们。”
师者如梅,不必张扬,自有暗香浮动;育人如溪,不求汹涌,终能滋养万物。王义梅老师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就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用一份光点亮更多的光。
通讯员:曹祥才
编辑:刘琳
审核:向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