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传家
传承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阳新县纪委监委、阳新县税务局带你一起聆听杰出人物的清风传家故事。
勤政的刘蒙之
刘氏族谱记载,刘蒙之是北宋宣和年间(1123)由亳州同知升任兴国知军的。查(《兴国州志》卷十三)《秩官列传》:“刘蒙之,清江人,徽宗宣和间以奉议郎知兴国军,置清水闸,筑朝天是,建军学,创望云阁,遂占籍永兴县。”
刘寿祠堂
传
承
家
风

当时的兴国军是草创时期,州城三面环水,特别是州城边的竹林塘水患严重。《大清一统志》载:“竹林塘系由欧家湖演变而来”。《兴国州志》记明欧家湖因傍欧家寨而得名;又因是城郊湖,南沿直抵城墙脚下,民间习呼“北门湖”。竹林塘历来包括西侧湖汊莲花池。旧志载,北宋时,两水就被南北走向的恩波堤隔开,又在恩波桥下相接。湖东“盆山”,因山形如覆盆而得名,又称“彭山”。
旧志载,“银山东麓水出双港,经欧家寨至盆山,合大、小杨树湖水,于下港入长河(即富河)”;这一带,早先还有双港桥、杨树湖渡(一名邹家坝)、盆山渡。欧家湖在围湖之前,当是一处吐纳型湖沼。最早记载在欧家湖筑坝围湖的文字见于湖畔刘姓家谱:明正德年间(1506-1521),有刘寿人刘玉瑞牵头开河道,修堤坝……老坝堤很低,出水口还修有船蓬桥。莲花池西边原先筑也有杨家坝,湖埂直通州城东门。
刘寿祠堂
刘蒙之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上任了。《竹林塘志》记载:刘蒙之……履职之年,当值治所草创之期,刘大兴土木,多有建树。先是在治西北古龙关渡口筑朝天堤(今上马蹄堤),修清水闸,让夏秋水涨之渡成通途。
刘蒙之在任上主要作了四件大事:
1.筑朝天堤以档水患。历时7年做成。
2.修清水闸以防洪排涝。长乐园两涯夹壑在古代每遇山洪暴发,便泛滥成灾,冲房屋、毁良田给百姓带来灾难。刘蒙之任上在长乐园良荐建清水闸泄洪排涝。李翔也有诗赞之:“两涯夹壑涌清泉,闸注分施浩浩天。水水流动无漫患,田田灌溉总濡沾。邱墟永作膏腴亩,饶裕常归长乐园。”
3.将北门之儒学迁至儒学垴。宋初的最高学府——儒学,也称学宫,最早是建在北门内(即现在的实验小学),此地古时为兴国杂市,因人流太大,读书不便,于是刘蒙之为了学子能更静下心读书,将学宫迁至儒学垴。李翔又以诗赞之:“朗诵哪能杂市尘,龙蟠战胜叶西迁。岸星排列三台秀,堂屋宽容万马旋。榜结涨云如动闪,印浮水面绘清园。储祥洲子黄龙舒,文运如今寓富川。”
4.修望云阁教化民风。刘蒙之初到兴国任职,民生维艰,常有盗匪兹事扰民,还有不法之徒强取豪夺。为了确保一方平安,刘蒙之一面歼匪,一面打击豪强整肃政纲,教化民俗,于是在洲衙门前修建望云阁。诗人李翔有感刘蒙之善举,再写诗为证:“何处升高可眺望瞻,使君畅郁有由然。江湖廊庙关扰念,物兴民胞任重肩。报国心悬红日上,思亲梦绕白云边,欲舒两眼无高处,倚阁凭虚入望穿。”
由他主持建起的望云阁,南宋淳熙年间知军黄茂材重建时易名怀古阁。
刘蒙之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个人做官一任,能做一两件大事就很不容易了,刘蒙之做了四件。
承
家
风

刘蒙之建学宫,也就是千方百计要提高教育质量,一时军内各地学校如雨后春笋,教育蒸蒸日上。南宋是兴国军考上进士最多的时代,阳新进士录记载的进士184人,其中南宋就有53人,占整个进士榜的28.8%。
刘蒙之不恋官位,卸任知军后,定居西湖,后迁大小金盆(即竹林塘尾刘寿、现莲花湖风景区核心区)筑庐而居。晚年(1162年)又主持建造刘寿宗祠,宗祠一进五憧,巍峨气派,高大雄伟。由广场、门楼、戏台、礼仪堂、议事厅、祭祀堂组成。宗祠虽遭历代匪患、兵燹,但刘寿后人累毁累建,今天我们看到刘寿宗祠的部分是刘蒙之15世孙刘寿卿按历史留存概貌重建的。刘蒙之的无心之举为我们今天的旅游留下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莲花湖公园
播音:乐天宇 制作:石露
传
承
家
风
阳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收听频率FM93.4,可通过车载广播、村村响、云上阳新APP广播专区等方式收听,欢迎大家收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