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传家
传承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阳新县纪委监委、阳新县税务局带你一起聆听杰出人物的清风传家故事。
一个乡土干部的脚印
工作了二十九个春秋在洋港区中罗乡就担任了二十七年领导干部,罗克服生长在朝阳河畔的中罗乡中罗村。一九五八年,他入了党,当了乡干部。二十七年来,尽管他的职务变动了七次,但事业始终支撑着他长期工作在“内山”。几十年如一日,他带领广大群众战斗在中罗,改造了中罗,留下了一串串清晰而闪光的脚印。
中罗村全貌
传
承
家
风

“青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的“内山”书记
“老罗,在经济上是青葱拌豆腐,一青二白”。这是广大干部群众对罗克服的赞语。他任乡秘书五年,对公钱大钱十分注意,对小惠、私礼从不马虎。他在公社分管了八年财经工作,从未借、挪过公款,没占过集体便宜。一九八五年九月,乡政府为了推广沼气池。身任乡党委书记的罗克服,带头示范在自家建了一个沼气池。当时,由于水泥紧缺他就将乡政府建房剩下的10包半水泥买去了,并按每吨114元的价格付了款。这时,乡政府的干部产生了“反感”。对他说:“罗书记!你是为了在全乡推广沼气池先在家里做个池起示范作用,水泥可以适当便宜一点,再说还有半包是撒在地下受了潮的,你不扫去,还不是浪费了。”老罗回答:“推广沼气是我们的责任,水泥照价付款是应该的,我怎能占集体的便宜呢?”群众的评价恰如其分。一九八四年春,乡政府刚起炉灶,经费不足,他想:我是乡党委书记应该克服困难,尽快“搭台唱戏”,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从家里凑来四、五百元钱垫给了乡政府。过了一段时间,乡干部见他家较困难想扯企业的钱一次还给他。老罗说:以后再还。至今,乡政府还欠他389元。还有一次乡政府建厨房,做灶烟囱需要材料,一时无钱购买,又是他将自己的三米铁管、一斤铁钉、五斤铁丝无偿给集体使用了。这一件件小事,就是罗克服同志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缩影,汇集在一起犹如朝阳河的水一样,清澈闪光。
中罗村田间
克服姓“公”不姓罗
一九八四年,中罗村三组与上畈村一组,为争塘冲颈的山场,罗、程两姓发生了宗派械斗。这时,正在中罗村小港组蹲点的罗克服,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后当场进行了严肃处理:上畈一组程姓有一人被打伤,还有三根树被砍,由中罗三组罗姓给医药费和树木赔偿款170元。事后,双方还订了协议书。上畈村一组的干部、群众见他断事公道一致称赞说:克服是姓“公”,不是姓罗。
“罗克服是个‘六亲不认’的人”。这种说法一点不假。中罗村的一个教师罗某某,是他的蒙师。一九八五年,罗某某想将土改时分给他人的堂屋,收回四分之一。一次他们闹到乡政府来了。
这时,与罗某某同村同姓同寒窗的罗克服,毫不犹豫立即派乡政府的干部去“诊断”。由于那个干部没有全面了解土务时的分房情况偏听了一方的意见,作了偏面处理。当时,引起了群众的不满,闹起了房头宗派。在此情况下,罗克服亲自出征,实地向老党员、老干部、老土改根子作调查,进行“三堂会审”。并当场处断:土改时的分房方案是正确的。事后大家议论纷纷,都说:老罗对房屋纠纷处理得好,像医生治病一样,切准了脉,药下得真,治好了双方的病。
承
家
风

我是党员干部,没有为亲戚朋友找位子、谋私利的权利
去年十一月因工作需要罗克服调到洋港任区委委员、财贸总支书记,分管区委机关行政事务、财贸等工作。这时,一些人想找他拉点关系,开个后门。一次他的侄女婿陈某堂弟罗某,想到区直部门、企业工作,求他出面说情。老罗一板正经地说:我是党员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为亲戚朋友找位子、谋私利的权利。你在家生产,也可以致富。一番话,说得他口服心服。从此再没有人为私事找他了。
洋港镇全貌播音:周书谊(实习) 制作:石露
传
承
家
风
阳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收听频率FM93.4,可通过车载广播、村村响、云上阳新APP广播专区等方式收听,欢迎大家收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