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风传家
传承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阳新县纪委监委、阳新县税务局带你一起聆听杰出人物的清风传家故事。
清代“铁御史”陈光亨的白发丹心
陈光亨,字衡书,号秋门。清道光六年(1826)二甲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庻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东道监察御史、掌贵州道调京畿道户科给事中、转掌印给事中,钦加四品卿衔。为人一身正气,忠诚耿直,“起家翰苑,官至御史,守正不阿,直言敢谏”(《陈秋门先生谱》),素享“铁御史”称号。
据陈氏家谱载,早年,陈光亨家境贫寒,家庭藏书甚少,不足以资学。他效仿古人,走遍富河两岸,求借于书香之家,然后将书中奇妙之处,一一抄录,留下副本。
传
承
家
风

一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陈光亨又到富河北岸一位刘姓秀才家借书。听说这位刘秀才家藏书丰富,平时读书过目不忘,是远近闻名的学问家。光是刘府大门悬挂的那块“名满富河”的鎏金大匾,足足花了数十两银子。陈光亨满心欢喜来到刘府,不巧恰逢刘秀才午睡,仆人不肯开门。雪地里,陈光亨硬硬站了三个时辰。
待到刘秀才醒来,雪地里的陈光亨早已经雪淹过膝、青涕下垂,可他仍然神色平静,举止自若,丝毫不失文人礼节。
过了几天,刘秀才应邀来到陈光亨家,看到陈家满书架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手抄书本,不由得心生敬佩。经过一番交谈,刘秀才对陈光亨的满腹学问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回到家,便立即派人摘下那块“名满富河”的鎏金门匾。此后,刘秀才常常送书上门,与陈光亨结成忘年之交。
陈光亨祠堂牌匾
陈光亨风节自励,深受皇上器重。道光十七年(1837),陈光亨被提升为御史。次年,即补山东道监察御史之职,官至从五品,是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的朝廷官员,专门履行弹劾与建言的职责。
陈光亨上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向皇帝递呈了《运河挑工有名无实,请饬认真办理》的奏章,指出山东沿河州县疏通河道的挑工有名无实,而支出库银的数量有增无减。这份奏折皇上特别重视,立即批示河东河道总督和山东巡抚去认真办理。
道光十九年(1839)二月,陈光亨针对朝廷内外臣僚竞认师生、营私结党的风气,专门上呈了《请禁臣僚拜认师生》的折奏。抨击“以势利为结纳”的官场现象,主张禁止臣僚之间的师生攀结,从而达到“严气正性”、“公而无私”的目的。皇帝朱笔御批:“所言甚是,嗣后内外臣工总当分励品节,不准借师生称谓,以为攀援上进之阶。”
几个月间,陈光亨为大大小小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递交了许多奏折。如:《奏请饬大小臣工严慎关防》《奏请禁狱卒番役凌虐恶习》《奏请释免罪监犯》等等,每份奏折都是援引事例,深人浅出地分析利害,最后提出建议抑或提请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为朝廷的政治决策提供了方向。
陈光亨作为一名监察御史,尽忠尽责,兢兢守职,凡遇到违禁违法的人和事,听到了,则一定去求得证实;看见了,也必定去查究根源。事事抢先机,凭实据,直言忠谏,为国为民鼓与呼。于是,他的奏折如雪片飞向朝廷,如:《奏请饬翻译童生认真学习》、《奏请捐赈宜从优议叙》、《奏外省捐办工程有勒捐罚捐等弊.请饬各省督抚查参》等均是奏报关乎国体民心的实事。从而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铁面无私陈御史”的称谓,不胫而走。
陈光亨28岁入仕,为官守正不阿,直言敢谏。“凡所指陈,皆国计民生之大事,谏草一出,人争传诵”(《兴国州志》人物传)。1839年,朝廷结党营私之风甚盛,刚刚担任监察御史的陈光亨直言秉笔,奏请皇帝严禁臣僚“竞认师生”。1840年,湖北恶吏孙楚镛私设公堂,滥用暴刑,引起民愤;四川贪官刘有仪、吴勤邦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引起民怨。陈光亨不畏权贵,挺身而出,谏请朝廷彻查孙、刘、吴。三人先后被朝廷罢免。1845年,陈光亨还据实弹劾军机大臣穆彰阿。可惜的是,道光皇帝对穆章阿宠信有加,对陈光亨的弹劾不闻不问。
1846年,陈光亨果断地作出决定“告老还乡”。道光皇帝深知陈光亨其时不足五十岁,完全不够“告老”的条件,但他不愿意查处穆章阿,万般无奈,只好答应了陈光亨的辞职请求,免去他所有的官职,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布衣进士”
承
家
风

据传,咸丰初年,清文宗奕伫(咸丰帝)为了感谢“帝师”陈光亨的培养教导,特拨库银数千,在陈光亨老家漆坊下陈为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国师府”,让告老还乡的陈光亨安享晚年。“布衣国师”陈光亨和他的“国师府”因此名扬东楚。
当地民众为了表达对陈光亨的敬仰之情,特地给他送了一块金匾:“铁御史”。
枫林镇街景
播音:钟蕾(实习) 制作:卢鸿臻(实习)石露(指导)
传
承
家
风
阳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收听频率FM93.4,可通过车载广播、村村响、云上阳新APP广播专区等方式收听,欢迎大家收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