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传家】围湖灭螺送瘟神的艰苦岁月

©原创   2023-09-11 10:58  


清风传家

传承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阳新县纪委监委、阳新县税务局带你一起聆听杰出人物的清风传家故事。


围湖灭螺送瘟神的艰苦岁月


阳新是血吸虫病感染的重灾区,长期以来,血吸虫病危害着阳新人民的生命、生产和生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毛主席发出的“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在省、地委的安排部署下,我县掀起了治水灭螺的热潮。正值此时,我于1971年由龙港调到陶港任区委书记,时任县委书记、人武部政委李振国同志在我上任谈话时语重心长地指出:陶港是我县防汛工作的重点、也是血吸虫病的重疫区,你去陶港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围湖灭螺。


当时陶港区居民共6千余户,3万6千人口,其中劳动力不足1万人;种植面积4万多亩,其中血吸虫疫区面积2万亩,围湖灭螺工作主要在陶港的良荐湖、赛桥湖、袁广湖三大湖进行。良荐湖面积约5千亩,全部是芦苇,且年年淹水;赛桥湖面积约4千亩;袁广湖面积约1万亩。三大湖区构成了陶港血吸虫主疫区,可用当年毛泽东主席“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诗句表述当时疫区的悲惨场景。在1958年,王桥大队里的一个不足一百户的小生产队,一个月内因血吸虫病死亡60人;网湖边的向录生产大队,有两个小生产队因血吸虫病人口全部死光,他生产队的情况不一,但经常是一家几口人死光的现象比比皆是肩负县委重任,满载人民期望,我走进了陶港区,踏上了治水灭螺的征程。

到了陶港以后,我首先着手深入农户调查,真实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

我先到王桥大队调查。王桥大队支书王能春心情悲痛地对我说:全大队大批人感染上了血吸虫病,现在是田园荒芜,女不生育,男人怀胎(腹水),家破人亡的凄凉景象;书记若是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就是救了我们。在向录大队调查走访时,向录大队支书冯进明、妇女主任陈雪说:“灭螺那真是托毛主席的福,只有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才能消灭血吸虫病。”社员听说要围湖灭螺,欢欣雀跃,拍手叫好,纷纷表示“共产党领导我们发展生产,关心我们的健康,我们要以消灭血吸虫病的实际行动报答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怀”。我在了解危害的同时,对生产队劳力、干群灭螺的决心等也做了深入的了解。血吸虫的治理办法要么深水淹没,要么让土地干燥,血吸虫在这两种条件下都不易生存。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药物治理。药物可以杀死血吸虫,但是对人畜也有害,不敢使用。根本的控制办法还是实行水患综合治理,加固堤防,围湖灭螺。加高堤坝,将湖岸受到感染的垦地水改旱,治水的同时达到灭螺的效果,最后达到水虫同治。

围湖灭螺战役从1972年10月底开始拉开了序幕。首先对良荐湖进行围湖,主要工程是在潘桥的刘秋至赛桥湖共20多华里的堤段上,我们组织了党员先遣部队,组织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四千多人上堤,打起“抢晴天、战雨天”的口号,经过一冬一春,把良荐湖的堤岸拉起了一个初坯子,做成一座高22米、宽3~4米的堤防。

赛桥湖的围湖工程由时任县委副书记李艾全同志确定,以道士山、海螺山为分段标志,分四个大段围湖,全长十多华里。堤长虽短一些,但是工程量远远大于良荐湖,围湖地点全是沼泽地,挑多少沉多少,一做一垮,围堤很困难,从1974年起,赛桥湖年年围,年年塌,尽管如此,陶港区人民经过多年苦战,基本建成赛桥湖堤。

袁广湖是三大湖中最大的一个,是长江边的一个续建湖,每年都需要加堤十多华里;除此之外,还要建造电排灌站、涵闸、沉螺阻螺池,在涵闸沉螺池内,将150~200m渠道进行浆砌硬化处理,使可能随水流通过沉螺池进入池的钉螺无法生存,整治钉螺孳生环境,从而达到灭螺目的。

当时,建造一个排灌站需要20~30万元,为按时按期完成堤防工程和电排灌站的建造,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经费60多万元,此外,在咸宁地区古博专员和省水利厅的帮助支持下,落实建造电站项目款90多万元。

经过10年的治水灭螺,开新沟,填旧沟,开新塘,填旧塘,消灭钉螺修建新的良田,血吸虫病人逐年减少,突发性血吸虫病得到较好治疗。“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陶港血吸虫疫区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劳力增强,产量提高,人畜兴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10年治水灭螺,省、地、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向陶港倾斜。1976年,中央军委王平上将和爱人范景新同志一家来网湖指导工作,亲切和我握手,鼓励我带领陶港人民不怕困难战“瘟神”;时任咸宁地委书记王瑞生同志在十万大军战网湖期间,带队在荻田蹲点督战,倡议荻田和陶港挑战,极大地鼓舞了陶港人民的斗志;侯国新同志到陶港蹲点,亲临现场督导,帮助解决各种随时出现的问题,确保了围堤灭螺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层干部更是奋勇争先。陶港大队从善金支书、彭山大队郑钢材支书每次做水利时,都是带头举红旗上堤,江荣大队江显发支书带头上湖,一箩担挑三个小孩上堤。


全区上下团结一心、协作灭螺。工地上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湖边搭棚,妇女带着摇篮,一家人吃住在堤上。“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确实是当时陶港围湖灭螺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围湖工地,区委同各部门建立了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督查体系,分段实行24小时巡堤巡棚,干部与民工在堤上同吃同住同劳动,十天半个月也未曾下过堤。在围赛桥湖时,时任县委书记的贾志信同志从筠山回陶港视察,到陶港区未见一人,问留守群众,方知区政府机关全体人员到赛桥湖去了,当即表扬我们有“大禹治水,十过家门而不入”的工作精神。

阳新陶港镇

播音:苗倩 制作:石露


阳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收听频率FM93.4,可通过车载广播、村村响、云上阳新APP广播专区等方式收听,欢迎大家收听。

-END-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04/202309/bffc29cceb71535de56a6f51decb2eb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