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传家】我的军垦生活花絮

©原创   2023-10-30 11:53  


清风传家

传承





阳新县融媒体中心联合阳新县纪委监委、阳新县税务局带你一起聆听杰出人物的清风传家故事。


我的军垦生活花絮


1958年,根据中央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速成中学的全体官兵集体转业到湖北省阳新县组建“湖北富水军垦机械农场管理局”。



8月,我从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回到湖北。经过一段时间休整,我和廖名洪同学(湖北汉川人)被湖北省农业厅分配到富水军垦局。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第一时间告知在武昌南湖湖北省农业学校学习的胞兄。他却告诉我,他也被分配到富水军垦局。我们俩弟兄分别了三年,又将生活在另一个陌生的又充满无限美好希望的地方共同奋斗了。

1958年8月23日,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我们从武昌大东门乘长途客车走向新的生活地一阳新(从此我在阳新生活了36年。阳新是我的第二故乡)。天下着小雨,那辆烧木炭的汽车,摇摇晃晃慢慢地走着,沿途人烟稀少。车窗外远处的高山不时映人眼帘。下午车至浮屠街,人们告诉我,已到阳新地界了。大约3点多钟终于军到达阳新车站了。军垦局的接待站人员叫了一辆板车把我俩的行李运到局机关一县招待所(今莲花小区)并在那里报到。我被分配到局机务室,廖名洪被分配到拖拉机手培训班。时隔6天,我哥哥来到局生产指导室。说来也巧,我们竟在一个大办公室办公(原蔬菜公司对面,五金公司后院)。

1958年11月份,军垦局从波兰进口8台D-40履带式拖拉机,在城关简单保养更换油料后,就被分配到位于排市镇葵塞湖的吴家湾拖拉机手培训班。由于是新车,既需要试车磨合,又要进行调试保养,农垦局领导选择了一个晴朗的天气从城关出发向吴家湾开进。当时开拖拉机的人手奇缺。由我们的学长胡国元(后为机务科科长)、从东北调来的刘英俊(后为机务科副科长)、我和廖名洪及从汽车队抽借4位司机共8人,一人一台车组成一个不大不小的车队,下午6点多钟上路。每台车距至少保持50米,全部开着车灯,机声隆隆,灯光辉映,气势十分壮观。车队途经获田、茶铺、沿镇时,当地群众还没有入睡,纷纷挤到路边争相看新奇,

第二天早晨,车队抵达吴家湾拖拉机手培训班,不少学员(转业战士)好奇地这里摸摸,那里看看。

为了尽快地投入教学,我们快速地对8台“D-40”拖拉机进行检修、保养。由于训练班教员不够,我留下来充当临教员。没有教材,靠教员自己编写讲稿,针对拖拉机结构挂图讲解,然后到车前对照实物讲解。我十分钦佩我们的学员们。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很快地基本上掌握了拖拉机的操作。在实地操作演练中,他们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的大无畏精神。当时吴家湾周围还是一片沼泽地,哪里有沟坎,哪里有水坑都搞不清。有的学员把车开到沟里,弄得满身泥水;有的学员把车开到沟坎下,车开翻了,身体负了伤;有的时候人从车上颠簸到地下,当他们从地上爬起来看到车还在往前开时,马上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上去,爬上机车,继续练习驾驶。在吴家湾训练班的时间很短暂,但正是有了这种一往无前的军人作风,军垦局很快有了一批技术骨干。以后作为机务队长、副队长、车长分配到各分场,担当起重任。

当年的军垦局下辖10个分场,种、养、加、运行业齐全。彭山垴是果园场(十分场),良荐湖石震是良种、奶牛场(八、九分场),其他分场则以种植为主(水稻、小麦、基麻、茶叶)兼有水产养殖。我所在的机务室的工作主要是保管、分发上级分拨来的各种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拖拉机全部从社会主义国家进口,匈牙利的DT-413,波兰的D-40,是较大功率的履带拖立机;捷克进口的Z-25A.Z-25K(热特-25A、25K),朝鲜的“千里马”是轮式拖拉机(70年代以后才有国产东方红拖拉机)。农业机械以五铧犁为主。还有播种机、圆盘耙、缺口耙、中耕除草机、镇压器等,都是从东北友谊农场购置的。至于除草机、镇压器几乎没有用,作为废铁处理了。

部队转业的同志都成了农场各级领导、技术骨干,农业生产活动则主要靠“农工”去完成。当时农场用工没有什么计划。只要领导同意就行,要走的也不限制。农工主要来自4个方面:一是富水水库工程结束以后的民工,不愿回家就留在农场;二是在黄冈地区招收了部分农工;三是农工们呼朋唤友,投亲靠友来到农场;四是农场辖区内的农村社员转为农场工人。还有一部分特殊人员,就是来自上海的“知青”,他们后来一部分留在农场扎下根来,一部分先后调离了农场。

1959年,军垦局撤消了,改成军垦农场。部队转业来的同志有的去宜都钢铁厂,有的去黄石市老下陆筹建“湖北拖拉机厂”,余下的就留在农场。人员变化很大,新的工作岗位,地域各不相同。但在那些“老转”们之间并没有引起什么波动,这恐怕是我们解放军铁的纪律优良传统的原因吧。人员的去留透明度似乎不是很高,人们互相之间信息尚未完全开通,部队就悄无声息地开拔了!什么欢送,告别都不存在了。

军垦局撒消后,我暂时安排在修配厂,厂址就在现在的农机公司所在地。厂房是用芦席搭成的,但里面设备却不少。车、钳、锻、焊、铣、刨、锯,一应俱全。厂领导和工人师傅全是部队枪械所来的,我想这大概是叫修配厂的原因吧!1960年,修配厂迁到军垦总场所在地(今军垦农场的垴颈铺)。我在总场接受安排时,抱着满腔的热情,一心想去基层把我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几经软磨硬泡,我们的科长终于答应了,通知我到四分场(钟家湖)机务队去当队长。这太出乎我意料了,我马上要求,只搞技术工作,队长我当不了,要不然我就不去。这下惹恼了管人事的董志良书记,他大发其火,说:“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不走就处分!”这回该我紧张了,活了20岁,只有表扬还没有受过处分,只好乖乖地去四分场报到了。四分场周立才场长、高银庭副场长,都是上甘岭名副其实的战斗英雄,上尉军官。他们对我很好,我对他们则崇拜有加。冬天,从湖区作业回到队里,他们只要看到我,就叫人把我叫去在他们那开小灶。


钟家湖有千余亩,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遍地长着二三米高的芦苇。拖拉机在湖区作业只听到引擎轰鸣声,根本看不见拖拉机的影子。在地里开沟,分墙,只得一个人扶着3米多长的绑着红布旗的竹竿,一个人开着拖拉机,一个人打犁,还得一个人坐或站在驾驶室顶棚上看着红旗,指引方向。当作业区离场(队)部较远时,机组人员、设备、油料给养全都得搬到临时搭建的草棚内,那里没有自来水,没有公共卫生设施,没有任何娱乐工具,渴了在河里打点水喝,晚上大家睡在铺着自己砍的厚厚青草的地铺上,一阵阵的清香是极好的催眠剂,倒在草上,拉上被子立马就呼呼地睡着了。可是,夏天就惨了。湖区的蚊虫又大又多,人们开玩笑说,“走近富水河,蚊虫大似鹅。”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够大的了!我们只好在草棚周围,点燃艾蒿、青草沤烟驱蚊。这样一来蚊虫是少了很多,但烟熏得人鼻涕眼泪直流。一天到晚只盼着两件事:一是炊事员早点送点可口的饭菜,送点汤来,当然有点荤是再好不过的了。须知,在1960、1961年这些想法是极为奢侈的。记得一次水产队从干涸的湖里捞上一些干菱角,送给场部一部分。但是周场长、高场长马场长,马上叫机务队领走。这是对我们极大的关心爱护。因为平时吃的是麦麸煮萝卜,萎角米的味道好多了。二是洗个澡,舒舒服服地睡几天。说来也怪,没有一个人有怨言,发牢骚,始终饱含热情,热火朝天地干着。

芦苇一片片倒下,土壤一块块翻耕过来,接着一片片良田就造出来了。


文章摘自《阳新文史》播音:胡琦琦  制作:石露


阳新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收听频率FM93.4,可通过车载广播、村村响、云上阳新APP广播专区等方式收听,欢迎大家收听。

-END-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310/264f8d42cd3702d10bd768db64ac87f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