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在湖北楚民发的烘干车间内,11台智能化的粮食烘干机正轰鸣运转,吞吐着每批次400吨金黄的小麦。热气蒸腾间,一颗颗颗粒饱满的麦粒快速脱去湿气,这是阳新县现代化粮食烘干体系高效运作的鲜活写照。
“以前最怕收粮时赶上连阴雨,粮食堆在家里发霉,急得整夜睡不着觉。现在好了,这些智能烘干机几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湖北楚民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火凤指着新改建的粮食烘干中心,脸上满是笑意。这一幕,正是阳新县粮食烘干体系升级的生动缩影。
去年入秋,连续一周的阴雨天气让不少地区的秋收工作陷入停滞,阳新县却凭借新建的粮食烘干设施,顺利完成了超九成的粮食烘干任务。这份从容,源于当地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今年,在率州管理区和白沙镇,两座现代化粮食烘干中心拔地而起,配备智能温控系统和节能设备。同时,位于荆头山管理区的湖北楚民发和家祥粮业等5个老烘干中心也迎来“改头换面”,老旧的燃料烘干机被高效环保的新型设备取代。
县农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记得,近2年,在淘汰老旧设备时,起初有农机户担心效率下降,为此,他们组织技术团队逐户讲解,用数据对比新型设备的节能优势和烘干效果,最终,7台高耗能烘干机顺利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19台“生力军”—— 这些新设备不仅每批次能多处理660吨粮食,还能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烘干进度。
如今,行走在阳新县的乡村,26家粮食烘干中心星罗棋布,132台烘干机开足马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批处理能力已达到3573吨,谷物产地烘干率飙升至93.21%。为减轻农机户负担,政府还发放了55万元专项补贴,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现代化烘干的行列。
“以前晒粮要看老天爷脸色,现在粮食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张火凤的感慨,道出了无数阳新农机人的心声。这场从“靠天吃饭”到“科技护粮”的转变,不仅守护了种粮农民的“钱袋子”,更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下一步,阳新县还将继续织密粮食烘干网络,让丰收的喜悦不再因天气而打折扣。”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肖绪校表示。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万昌龙
一审:周子宸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