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阳新县兴国镇李子园社区联合县图书馆,组织30名党员走进有着“鄂东南红色摇篮”之称的龙港镇,开展“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党日活动。
在龙港烈士陵园,全体党员庄严肃立。讲解员程美华深情讲述:“龙港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是为纪念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1925年,阳新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在龙港成立。1930年,彭德怀、何长工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进驻龙港,开辟了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中共鄂东南特委和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在此期间,龙港成为湘鄂赣边境鄂东南苏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众多红军指战员英勇牺牲,如今,陵园内埋葬着3111位红军烈士的忠骨,他们大多在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战斗中捐躯,不少烈士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仅以编号标记在墓碑上。”
社区新老党员们整齐列队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誓言铿锵,久久回荡。宣誓完毕为烈士们献上花圈默哀一分钟。
“17岁的交通员陈细妹被打断双腿仍坚持送完情报;女战士吴春英与敌人同归于尽时,怀里还揣着未写完的入党申请书……”这些故事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党员的心灵。77岁老党员梅生财抚摸着纪念碑基座上的五角星浮雕感慨道:“当年龙港镇有1200多位烈士牺牲,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我们这些老党员更要当好‘传火人’,让年轻人知道红旗为什么这样红。”
离开烈士陵园,党员们来到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收藏着文告、书刊、信件、武器、壁画、烈士遗物等500余件革命文物和照片,泛黄的《红旗报》手稿、锈迹斑斑的大刀长矛、刻着“苏维埃政府”字样的铜印章等,无声地诉说着1930年彭德怀率红五军在此建立48大机关的烽火岁月。老党员钟道山在“红军借粮账本”展柜前驻足许久,激动地说:“账本上清楚记着红军向老乡借粮3石6斗,后来全部用银元偿还,这就是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优良作风的最好见证!”这些文物和故事,让党员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坚定意志。
漫步600米红军街,青石板路两旁保留着12处革命旧址。斑驳的木门上,"工农红军万岁"的标语依稀可辨。在被誉为"红军村"的龙港村,新民居与红军标语相映成趣。电子屏上,昔日的游击战场已变成油茶"致富林"。"这是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老党员何深国感慨道。
返程大巴上,邱秋香总结道:“龙港之行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把在这里汲取的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通讯员:郑满星
责编:张贵华
审核: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