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1日,阳新县经济开发区火车站社区党总支举行“七一”主题党日系列活动,以 “理论研学 + 红色实践 + 代际共融”的创新模式,让党性教育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情感的温度,更有实践的力度。
党课里的 “红色密码”:从革命历史照见作风建设
“龙港镇的老党员们当年背着药箱在战火中救死扶伤,靠的就是‘把群众当亲人’的硬作风!”在社区党员活动室里,党总支书记舒美芳的专题党课《深化作风建设 书写民生服务新答卷》正讲到关键处。她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把龙港镇革命时期的鲜活案例搬进课堂,将 “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红色基因与“社区民生需求清单”“党员责任岗” 等现代社区治理手段相结合,提出“作风建设要像老红军补草鞋 —— 既耐穿实用,又贴合群众脚型”的生动理念。社区党员们边听边在笔记本上勾画,青年党员黄成路感触道:“原来作风建设不是抽象概念,是革命先辈传下来的‘传家宝’。”
青年党员化身“志愿讲解员”
帮助老党员拍摄书画文物
看到旧式步枪,“抗战老兵”黄大爷激动万分
博物馆里的“代际对话”:99 岁老战士与青年党员的精神接力
在县博物馆一楼大厅,一抹抹 “党员红” 格外醒目,20余名来自阳新颐年养老院的银发党员与来自火车站社区、县民政局的青年党员共同重温入党誓词。99岁的“老班长” 黄大爷被社区退役军人、党员黄旭稳稳搀扶着,两代军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走进阳新革命历史展区,玻璃柜里的步枪、手榴弹让黄大爷瞬间红了眼眶:“这枪栓的纹路,跟我当年用的那把一模一样!” 他指着展品给围拢的年轻党员讲述战友们用身体掩护群众转移的故事,黄旭和其他党员们听得眼眶发热,纷纷表示要把 “不怕牺牲、一心为民” 的精神装进心里、扛在肩上。青年党员们则化身“志愿讲解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党员们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沉睡的史料变成了可触摸的历史记忆。
曹仕力老师进行专题授课
共同观看红色阳新历史民谣
老党员龙泽胜向青年党员讲解抗战历史
研学路上的 “精神解码”:从早期党组织看初心传承
午后的阳光透过博物馆多媒体活动室的玻璃窗,来自县档案馆退休干部曹仕力指着1925 年龙港首个中共支部成立的历史照片,用带着乡音的讲述,很快为来自县图书馆和火车站社区的40余党员打开了时光闸门:“12 名党员在祠堂里秘密宣誓时,谁能想到星星之火能燎原成今天的模样?”他从革命先辈 “一根扁担挑文件” 的坚守,讲到 “小高陵精神”中 “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内核,让现场党员深刻理解到“党组织的力量,就藏在一代代人的接力里”。随后的红色阳新历史展区参观中,从鄂东南革命文献到战时生产工具,让党员们在实物与文字的交织中,完成了一次跨越百年的 “初心对话”。
活动临近尾声,黄大爷紧紧握住黄旭的手,目光灼灼、语重心长:“要好好干,咱们的事业就靠你们啦!”黄旭轻声回应,并与老同志互留联系方式,约定日后常来探望。一老一少的掌心相贴,不仅传递着温度,更涌动着跨越半个世纪的信仰共鸣。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活动,既是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更是作风建设的生动实践。我们要让这份初心代代延续,让为民服务的承诺化作社区建设的实际行动。”
通讯员:石文杰
一审:张贵华
二审:朱兰青
三审:江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