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中心教室里,80余双眼睛紧盯着讲台——来自全县各镇、区的监管检测员与“三品一标”企业内检员,正等待一场特殊的“实战集训”。这场没有虚文的课堂,藏着阳新农产品从“合格出厂”到“赢得信任”的密码。
法条里的民生温度,从案例中读懂责任。“这张泛黄的检测单,藏着监管链条断裂的教训。”授课教师举起一份2022年的产地检测记录,纸张边缘的褶皱里,是某合作社农残超标蔬菜流入市场的往事。“《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为什么要死死卡住‘产地准出’?因为每道防线背后,都是千家万户的菜篮子。”
90分钟的法条解读,没有枯燥的条文罗列。讲师把今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拆成“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程追溯”等一个个“作战单元”,再用阳新本地的典型案例当“活教材”:某企业因检测记录不全被处罚,像“给农产品上了保险却丢了保单”;某散户因不懂用药标准,眼看快成熟的瓜果只能销毁……
企业内检员李娟的笔记本上,红笔圈出了一句话:“合格是底线,可信是人心。”她忽然明白,自己每天填写的检测记录,不只是应付检查的表格,更是消费者对“阳新产”的信任凭证。
实验室里的“田间课”,让标准扎根泥土。实操环节的实验室里,移液枪滴加试剂的声音格外清晰。“慢一点,再慢一点,这一滴关系到检测结果的真假。”指导老师指导学员,演示农药残留胶体金检测的关键步骤,移液枪稳得像绣花针。
学员王成捏着青菜样本犯了难:“平时在站里随便剪一块就行,今天才知道要兼顾根、茎、叶。”他反复比对标准色阶,额头上渗出汗珠,这一步错了,前面的努力全白费。学员李娟则在旁边当起“监督员”,“你的检测液滴多了,说明书上写着2滴,多1滴都不行。”
从试剂配置到空白对照,从样本处理到结果判定,每个步骤都像在给农产品“体检”。有人把操作流程编成顺口溜:“取样要全,滴液要准,显色要等,记录要真”。有人掏出手机拍下检测卡色阶,“回去给农户看,比讲大道理管用”。
这场从“纸上谈兵”到“动手实操”的转变,让抽象的“安全标准”变成了可触摸的操作规范。正如学员们说的:“以前觉得合格就行,现在才懂,让老百姓敢吃、愿意吃,才是真本事。”
防线在心里扎得更深,每个人都是守护者。学员们牢记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何中坚在开班式上说的话:“农产品安全没有旁观者,今天学的、析的、练的,明天都要变成田间地头的行动。”这场培训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每个参训者心里。当这些带着试剂痕迹的手回到田间地头,阳新农产品的安全防线,正在泥土里扎得更深、更牢。而那把从“合格”到“可信”的钥匙,就握在他们手中,用规范的检测守护底线,用透明的追溯赢得人心,让每一口“阳新味”都能带着安心的甜。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林巧、朱彩云
一审:马婷婷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