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从武阳高速阳新荆头山出口驶出,省重点项目青少年研学营地建设工地的机器轰鸣声便传入耳中。沿高速出口向城区行驶不到2公里,富河特大桥上可见富河沿岸新筑堤坝如长龙卧波。
今年以来,荆头山党委推动党建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以“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一线上”为抓手,攻克研学营地建设、水利设施改造等难题,让党建引领发展的成效具体可感。
党委掌舵定向谋发展
为攻克研学营地项目第二期山场清表、坟墓迁移等难题,1月9日,管理区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专项工作组,建立“日调度、周通报、月考核”推进机制。针对白沙湖片区旱涝灾害频发问题,党委班子多次赴市水利局争取支持,促成白蛇渡泵站改造项目落地,还从自有资金中挤出100万元,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筑堤坝。今年2月的项目推进会上总结道:“政府项目打基础,自有资金补短板,群众投劳添力量”。在党委统筹下,研学营地项目从立项到2月18日完成清表仅用40天;白沙湖2.4公里新筑堤坝工程于8月20日完工,较计划提前10天,为民生工程筑牢根基。
支部攻坚克难显担当
在项目一线,新华社区党支部成为冲锋陷阵的“尖刀连”。3月5日,新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德猛的手机里,存着28户迁坟户的走访记录:“张哥担心补偿标准,李妹舍不得祖坟……”支部创新“三必到”工作法——政策宣讲必到、矛盾调解必到、施工保障必到,截至8月10日,累计召开湾组会22场,解决补偿争议、青苗赔偿等问题23件。白沙湖社区党支部则将堤坝建设划分为“党员责任段”,自施工以来,老党员蔡靖山主动认领最难施工的护坡段,带领群众用编织袋装土筑坝,硬是在备汛期筑起2.4公里“生命防线”。支部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让党旗在项目一线上高高飘扬。
党员示范引领做表率
“我是党员,我先迁!”3月10日,新华社区党员陈新海的话,成为打开迁坟工作局面的“金钥匙”。当天,当工作组来到他家时,正遇儿媳孕期,按习俗迁坟是大忌。陈新海连夜召开家庭会议:“项目是造福子孙的大事,党员不带头谁带头?”第二天他顶着压力第一个签下迁坟协议,并协助工作组做通其他亲属思想工作。在他的带动下,涉及迁坟的5名党员全部签订承诺书,28座坟墓在3月25日前15天内迁移完毕。在水利建设中,党员陈志勇自费500元购买施工工具,无职党员陈志刚则带领群众义务投工10余个,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
群众响应参与聚合力
“农场为我们修堤坝,我们更要出把力!”白沙湖社区居民王忠兵的话道出了群众心声。堤坝建设中,周边住户自带工具参与施工:61岁的陈元求每天步行5公里到工地,73岁的陈金球为施工队送茶水,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暖心场面。截至8月15日,群众累计投工50余个,节约建设成本万余元。同时,党支部牵头组建以志愿者为班底的“护堤巡逻队”,定期检查堤坝安全、清理河道环境。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守护”,群众态度的转变,彰显出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强大生命力。
从山场清表到坟墓迁移,从泵站改造到堤坝筑牢,荆头山管理区以党建“红色引擎”驱动项目“加速奔跑”,用实干担当交出“党建强、发展好、民生优”的答卷。下一步,管理区将持续深化“党建 + 项目”模式,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更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更高水平的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职工群众。
通讯员:陈为为 杨雪
责编:周子宸
审核: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