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发布第4代“两迁”害虫预警 8月末至9月上旬为防治关键期

©原创   2025-08-25 19:00  


眼下正值阳新县水稻生长关键阶段,病虫害防控进入紧要关口。25日,阳新县植保站历经多轮田间实地勘察,结合当前水稻抽穗扬花、拔节孕穗等生育进程以及未来天气趋势研判,正式发布第4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简称“两迁”害虫)发生趋势预报,清晰划定防控重点时段与技术规范,为全县水稻稳产保收筑牢“防护墙”。

从预报结果来看,第4代“两迁”害虫整体呈现中等发生(3级) 态势,局部区域因虫量基数、田间环境等因素,将出现偏重发生(4级) 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害虫田间为害盛期将集中在8月末至9月上旬,此时迟熟中稻正处灌浆关键期、晚稻进入孕穗期,作物抗逆性相对较弱,“两迁”害虫将主要威胁这两类作物及再生稻,需农户重点监测、精准应对。

此次预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扎实的田间数据与科学分析。在虫量监测方面,稻飞虱种群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8月21日晚稻田调查数据显示,稻飞虱数量区间为66—358头/百蔸,平均149头/百蔸;仅隔4天,8月25日复查数据便更新为45—389头/百蔸,平均虫量攀升至207头/百蔸,其中白背飞虱占比76.5%、褐飞虱占比23.5%,部分田块已发现2—9头/百蔸的短翅成虫,这类成虫繁殖能力强、活动范围小,易在局部田块形成高密度种群,需提前防范。

稻纵卷叶螟蛾量则呈现“先高后降、分布不均”特点:8月21日、23日田间平均蛾量分别达1682头/亩、1971头/亩,处于较高水平;8月25日虽降至533头/亩,但田块间差异显著,氮肥施用偏多、田间郁闭度高的田块,蛾量较常规田块高出30%以上,成为害虫集中产卵的“高危区域”,并且该时段阳新县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高0.4℃—1.7℃,降水量达60毫米—80毫米,温暖湿润的气象条件,恰好契合“两迁”害虫的生长发育需求,为其种群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精准遏制虫害扩散,县植保站针对性制定防治方案,明确“何时防、防哪里、怎么防”。防治时间锁定8月30日至9月5日,在药剂选择上,县植保站兼顾“防效”与“安全”,推荐多类高效低毒药剂:防治稻飞虱可选用10%三氟苯嘧啶(16毫升/亩)、25%呋虫胺(25克/亩)、75%噻虫·吡蚜酮(10克/亩)或80%烯啶·吡蚜酮(10—20克/亩);防治稻纵卷叶螟则推荐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亩)、6%阿维·氯苯酰(40—50毫升/亩)、10%硫虫酰胺(40—50毫升/亩)或25%甲维·茚虫威(10毫升/亩),农户可根据田间虫情与药剂供应情况灵活选择。

县植保站特别提醒,广大农户需每日巡查田间虫情,一旦达到防治标准,要严格按照预报时间与药剂用量科学施药,施药时可加入助剂增强附着性,并避免在高温时段作业,既保障防治效果,也确保人身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两迁”害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守护好一季辛劳的丰收成果。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徐四海

责编:胡凌露

审核:朱兰青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508/f963cde7ccc9b6d5287dd2b2b5d1b37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