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农业综合执法“扫”隐患 161家农药经营店全域过“检”护农安

©原创   2025-08-25 20:33  


“王老板,进货日期与票据不符会留下监管漏洞,一旦问题农药流入田间,农户一季辛苦可能白费。”25日清晨,阳新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种植业中队执法人员汪祖林的一句话,让龙港镇农资店主王老板立刻拿起笔,对着台账逐页补全信息。这样带着“紧迫感”的检查场景,连日来在阳新县的农药经营店轮番上演——一场覆盖全县161家农药经营主体的“地毯式”排查,正以执法精度守护农业生产的“安全底线”。

作为鄂东南农业大县,阳新县粮食播种面积超百万亩,农药作为农业生产的“刚需品”,其质量与经营规范度直接牵动着产业链两端:一头是农户的“钱袋子”,一头是市民的“菜篮子”。“全县161家农药店,平均每个乡镇近10家,最远的店离县城车程超2小时。但哪怕多跑十里路,也不能让一家‘问题药店’成为田间隐患。”执法队员柯昌盛道出全域排查的初衷。在他的执法记录仪里,记录着不同场景下的检查细节:在洋港镇山区农资店,他们踩着泥泞核查农药储存温度;在富池镇临江门店,逐瓶比对进口农药的中文标签;在兴国镇集镇经营点,手把手教店主用手机查询农药登记信息,严谨背后,是对“一粒药影响一季粮”的深刻认知。

专项检查中,“执法+普法”的双轨模式成为破解经营乱象的关键。在洋港镇一家农资店,柯昌盛发现一款标注“高效杀虫”的农药登记证号无法在国家平台查询,当场固定证据并立案。“不是要‘罚’倒商户,而是要让合规意识‘立’起来。”他向店主成师傅详细解读《农药管理条例》中“假冒农药处罚标准”,更帮其梳理出“进货查验三步骤”:查登记证、核生产资质、留票据存根。而成师傅后续主动联系供货商退回问题农药的举动,让执法人员看到了监管的“正向效应”。

同样感受到执法温度的,还有兴国镇农资店主刘老板。因想增加收入,她私下售卖超出经营许可范围的除草剂,执法人员并未简单责令下架,而是拿出全县农药经营许可分类清单,帮她分析“超范围经营的三重风险”:法律追责风险、用药纠纷赔偿风险、许可证吊销风险。“之前总觉得‘多卖一样是一样’,现在才知道合规经营才是长久生意的根本。”刘老板不仅当场下架违规产品,还主动加入了执法大队建立的“农资经营交流群”,随时咨询合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已有3家超范围经营户通过“普法劝导”实现自主整改,执法效果远超单纯处罚。

“161家店不是数字,而是161个需要守住的农业安全关口。”种植业中队队长曹大庆介绍,此次全域排查创新采用“分片包干+动态台账”机制:将全县划分为3个执法片区,每个片区明确2名责任人,对经营户的资质、产品、台账实行“一户一档”管理;对检查中发现的台账不规范、储存不达标等问题,现场下达《整改提示单》,并约定7日内“回头看”。“我们既要当‘监督员’,更要做‘服务员’。”曹大庆举例,针对部分老年经营户不会操作电子台账的问题,执法队员专门制作了图文版《登记指南》,用“进货日期填这里、生产厂家标红色”的通俗标注,解决了实际操作难题。

“下一步,我们会把‘全域排查’转为‘常态监管’,通过季度抽查、节日专项检查,让规范经营成为农药店的‘日常习惯’。”曹大庆望着窗外连片的稻田说。这场跨越全县的农药市场整治,不仅查出了1起违法案件、整改了3家违规商户,更在执法者与经营户之间搭建起“安全共识”——当每一家农药店都把好“进货关”“储存关”“销售关”,阳新农业的“安全防线”,才能真正筑牢在田间地头。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孙珊红

一审:胡凌露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508/51d232d2e6df1323ff2feee23ea52a4e.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