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院县协同孵“桑叶屯鸟” 特色养殖 撬动乡村振兴新活力

©原创   2025-08-28 09:14   张丕兴、李春华、汪少华


八月暑气未消,阳新县木港镇石溪村马羊塞种养殖合作社的养殖棚里,1500余只屯鸟苗围着食槽争抢绿莹莹的“特制口粮”,500多只壮硕的商品屯鸟踱步其间,这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是阳新县以“桑叶屯鸟”破题传统养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8月27日,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鲁国梁携专家团队深入基地调研,为这一院县合作的生态养殖项目“把脉定向”,让阳新这场农业创新实践再度走进公众视野。

“以前喂传统饲料,一只屯鸟成本比现在高近20元,肉质没特色,市场竞争力上不去。”合作社负责人陈迪树的话,点出了阳新屯鸟养殖曾面临的困境。作为当地传统养殖品类,屯鸟虽有市场基础,但长期依赖单一饲料、成本高、产品同质化等问题,让产业陷入“增长瓶颈”。

转机出现在去年底的院县对接中: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带来的“桑叶饲用”技术,为破局提供了新思路。桑叶蛋白质含量达15%-25%,远超普通牧草,还富含维生素C、B族维生素及钙、磷等矿物质,既能补充营养,其膳食纤维与黄酮类物质还能增强屯鸟抵抗力。更关键的是,阳新桑树资源丰富,桑叶成本仅为商品饲料的1/5,按10%-20%比例替代部分饲料,能显著降低支出。“听完专家分析,我当即决定试验。”陈迪树迅速与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敲定试验方案,从桑叶采收、粉碎加工到饲料配比,全程按科研标准推进。 “桑叶屯鸟”养殖成本下降15%,抽样检测显示肉质脂肪含量降低8%、鲜味氨基酸含量提升12%,“紧实不柴、无腥味”的特质已吸引多地收购商提前洽谈合作。

在石溪村“桑叶屯鸟”生态养殖试验示范基地,一套“资源循环、安全可控、品质保障、科技支撑”的养殖体系已初步成型。依托当地桑树资源,桑树叶、枝条被加工成干桑叶粉或发酵粉,按科学比例添入饲料;养殖全程零抗生素,从源头上杜绝药物残留,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与此同时,“桑树种植——桑叶喂屯鸟——屯鸟粪肥田——肥田养桑”的种养循环模式落地见效:合作社将屯鸟粪便无害化处理后还田种桑,既减少20%化肥使用量,又让桑树亩产量提升15%,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利用。为提高品质,合作社推行300天生态慢养,让屯鸟充分吸收桑叶营养。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定期驻点,系统检测屯鸟营养物质、肠道微生物等指标,形成标准化养殖技术规程,同步推进“桑叶饲用”相关专利申请,为规模化推广筑牢科技根基。

“桑叶屯鸟”的成功,离不开“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市场主体”的三方协同机制。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是“技术引擎”,从饲料配方优化到疾病防控,提供全流程科研支持;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是“服务纽带”,组建技术专班下沉基地,帮合作社解决桑叶加工、质量检测等难题,还对接政策资源争取特色农业发展资金;马羊塞种养殖合作社则是“实践载体”,负责技术落地与市场探索,打通科研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专家特别提醒,饲喂桑叶需确保新鲜无农药残留,使用前要洗净切碎;且不可完全替代全价饲料,需严格控制添加比例,避免营养不均衡影响屯鸟生长。“我们不仅要让‘桑叶屯鸟’养得好,更要让农民学得会、赚得到。”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何中坚表示,县里已制定产业推广计划,将联合省农科院开展技术培训,编写通俗易懂的《桑叶屯鸟养殖手册》,让生态养殖技术真正扎根田间地头。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李春华、汪少华

一审:周子宸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508/719f4b50adeca469b103bb41517c7b7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