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县农业农村局,咱们这500多亩地总算能顺利下种了。”8月29日,洋港镇胡桥村、潮坑村的种粮大户、村民代表们,手捧几面鲜红的锦旗,脚步轻快地走进阳新县农业农村局,这一面面绣着感谢话语的锦旗,是村民们最质朴的心意,更是对农业农村局解民忧、护农田的满满认可。
时间拨回今年5月,持续的干旱让胡桥村、潮坑村的种粮大户犯了难。两村位于龙洋公路西侧的500多亩农田,曾是灌溉条件优越的“好地”,二十世纪初期,靠着桂花河蓄水,农田能实现自流灌溉,种粮从来不用愁水的事儿。可后来受道路修建、村民建房等影响,原有灌溉渠道被阻断,农田灌溉只能“靠天吃饭”般依赖九龙宫水库抽水。偏偏今年旱情来得猛,水库蓄水告急,500多亩农田干得裂开了缝,眼看播种时节要过,村民们急得睡不着觉。
“2019年这片地就建成了高标准农田,要不找县农业农村局试试?”抱着一丝希望,6月里,两村正式提交了求助申请。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申请刚递上去,县农业农村局就立刻行动:专业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勘察,踩着泥土制定修复方案,紧接着施工队就开进了村。
砼渠道修复162米、渠道清淤661米、蓄水池修复1座、T30渠道修复1084米、过路涵管修复5处。一连串实打实的工程,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落地。当最后一段渠道修复完成,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淌进农田时,村民们凑到田边细看,脸上的愁云一下子散了:“水来了!这下种地有指望了。”两村还专门组织人员检查,确认所有设施都能正常运行,曾经“卡壳”的灌溉难题,就这么被彻底解决。
如今,胡桥村、潮坑村已经接过了修复好的灌溉设施,还郑重承诺会照着《高标准农田管护协议》好好维护,让这些“解渴”的设施长期发挥作用。“不光解了今年的燃眉之急,更让我们看到了部门的担当。”村民代表的话里满是感激,这事儿不仅得了普通村民的夸奖,连村里的种粮大户、党员代表和村委会都一致点赞。
其实,这一面面锦旗背后,藏着阳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管并重、长效惠民”的初心。当初建成高标准农田,是为了让村民种粮更省心;如今及时修复灌溉设施,更是把“管护”的责任扛在了肩上。接下来,县农业农村局还会继续盯着村民的需求,把高标准农田的后续管护做细做实,用实打实的举措守好农田、护航丰收,为阳新的农业生产添力,为乡村振兴铺路。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马作藩
一审:胡凌露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