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阳新县率洲管理区军垦立新葡萄园里,一串串“阳光玫瑰”已泛着碧玉般的光泽,“妮娜皇后”裹着绯红的果肉藏在叶间,110余亩果园里,7个优新葡萄品种正接力迎来采收季。这片让人垂涎的“甜蜜图景”背后,是李志恒、李品婷姐弟俩跳出传统种植惯性,以“优种”为锚点,用新农人思维重构乡村农业发展路径的深耕之路。
“葡萄品种选不对,后续再怎么管都是白费劲。”2019年,姐弟俩刚从父亲手中接管果园时,便戳中了传统种植的“痛点”:长期守着单一老品种,抗病性差、甜度不稳定,亩产不足2000斤,收购价每斤不过两三块钱。姐弟俩接管阳新军垦立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后,注册了“珺垦立新”品牌,第一步就把“找对优种”当成破局关键。
为了筛选适配阳新水土的品种,他们先后参加了县农业农村局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农村电商培训班,成了“追着专家跑的学生”:带着本地土壤检测报告、气候数据,先后奔赴上海、山东等地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数十个葡萄品种里“挑刺”,比对“阳光玫瑰”的耐储运性,测试“妮娜皇后”在本地的着色度,观察“夏黑”的抗病表现,甚至在园里划出“试验田”,连续两年记录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挂果率、糖度变化。最终,他们敲定了7个核心品种,构建起“早中晚熟搭配、高中低端覆盖”的品种矩阵,不仅让采摘期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更让果园有了对接高端市场的底气。
选对品种只是起点,如何让优种的潜力“长”成实实在在的好果子?姐弟俩把“精细化”刻进了种植的每一个环节。他们在县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喷滴双管水肥一体化系统,给不同品种“定制营养方案”:“阳光玫瑰”膨果期侧重高钾水肥,把糖度稳稳锁在18-22度;“醉金香”挂果后调控氮磷比例,保住它独有的茉莉香气。为了守住“绿色”底线,他们放弃了传统种植的化学农药,改用物理套袋隔绝病虫害,搭配生物防治技术驱虫,连果园的土壤都定期用有机肥改良,如今走进园里,看不到满地的农药瓶,只有挂在藤蔓上的虫情测报板,和每串葡萄上印着“珺垦立新”字样的保护袋。
“好品种也怕没人识。”姐姐李品婷深谙这个道理。她带着手机扎进果园,在电商直播间里举着刚摘下的“阳光玫瑰”,对着镜头讲品种筛选的故事:“大家看这个果肉,脆甜无籽,这是我们试种了三年才定下的品种”;她跑遍武汉、上海的生鲜市场,把葡萄送到上海百果园的品控实验室,用检测报告证明“糖度达标、农残零检出”;她还琢磨着搞“果园采摘游”,让城里游客亲手摘葡萄、听品种故事,让“珺垦立新”的优种葡萄,从“养在深闺”变成了“市场俏货”,收购价最高卖到每斤15元,是老品种的5倍。
这份“甜蜜事业”,从来不是姐弟俩的“独奏曲”。合作社成立至今,他们每年都开“田间课堂”,把优种筛选技巧、水肥管理方法免费教给周边村民,还帮农户对接优质种苗;果园里常年有50多个阶段性岗位,优先雇周边留守妇女、老人,每年发放工资40余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12户农户也种起了优种葡萄,亩均增收2万多元,当地农业也渐渐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术赚钱”。
如今,合作社的种植版图早已不只有葡萄,柑橘、青梨、水蜜桃等品类也延续“优种先行”的思路,每一个新品种引进前,都要经过至少一年的适配性测试。2023年,“珺垦立新”葡萄拿下农高会后稷奖;2024年,李志恒获评阳新县“十佳农业创业青年”。姐弟俩的下一步计划,是延伸葡萄产业链,开发葡萄汁、葡萄干,让优种的价值从“一串果子”变成“一条产业链”。
在阳新的田野上,这对姐弟用优种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局限,用精细化管理守住了品质,更用共享的思维让“甜蜜”流进了更多村民的口袋。他们种出的不只是满枝的葡萄,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原来,选对一颗好品种,用好一套新技术,就能让土地焕发新生,让乡村走出一条“优质优价”的振兴路。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舒全强
一审:高薇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