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晨光熹微,阳新县龙港中学的初三(5)班教室的灯已早早亮起。一个清健的身影正弯腰捡拾地上的纸屑,袖口沾着些许灰尘——这是班主任张冶世一天工作的开始。大学毕业仅两年多,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乡村教育的土地,用真心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动人的教育答卷,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先生”。
把德育种进生活里的“引路人”
“夏天地面扫干净,蚊子就少咬一口;书桌摆整齐,找课本不用翻半天。”在学生宿舍,张冶世一边示范擦窗户,一边用朴实的道理点拨着愣在一旁的学生。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命令,而是让学生从自身需求出发理解“责任”二字,这是他摸索出的育人之道。
面对乡村孩子多为留守儿童的现状,他摒弃刻板的说教,把德育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防溺水教育课上,他带着学生在操场模拟“池塘遇险”,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学会自救;感恩主题班会上,他组织“给父母的悄悄话”书信活动,平时沉默寡言的小辉在信里写下“爸妈,我会照顾好奶奶”,字迹被泪水晕开了边角;班级拔河比赛时,他站在队伍最前列,喊哑了嗓子也要让学生明白“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学生小宇曾因父母离异而变得叛逆,课本被撕得卷边,宿舍垃圾堆成小山。张冶世没有批评他,而是每天陪他整理书桌,聊喜欢的球星,讲自己大学时的糗事。三周后的清晨,小宇主动拿起扫帚清扫走廊,低着头说:“张老师,你说干净的地方能让人开心,我想试试。”如今,这个曾让老师头疼的男孩,成了班级“卫生标兵”,还会帮邻居老人提水扫地。
为每个孩子量体裁衣的“筑梦师”
“玲玲基础弱,但作文有灵气,得从看图写话补起;小杰数学好,要给他找些竞赛题拓展思路。”张冶世的笔记本上,70名学生的名字旁都记着密密麻麻的标注。为了摸清每个孩子的“底细”,他用三个月走完了周边12个村落,最远的家访要骑40分钟山路,板鞋磨平了底面,裤腿沾满泥点。
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中,他总是缠着蓝方师傅问“怎么让不爱说话的学生开口?”“基础差的孩子该从哪补起?”,笔记本记满了3本,连师傅都笑他“像块海绵”。他把学到的方法融进教学: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每日三题”闯关表,午休时在办公室一对一辅导;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组建“星火小组”,自费购买数学竞赛资料,晚上下完自习后加班答疑。
学生小芳曾因父母在外打工,成绩一落千丈,作业本上总写着“我不行”。张冶世发现她喜欢画画,便让她用漫画记单词、画数学公式。一次月考后,女孩举着进步奖哭了:“老师,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行!”现在,她的梦想是考上师范,“像张老师一样,当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
校园里24小时在线的“守夜人”
“张老师,小勇发烧了!”去年冬夜,睡梦中的张冶世被学生叫醒,他裹上外套就往宿舍跑,背着孩子往镇卫生院赶,寒风灌进领口,他却把棉袄全裹在学生身上。等输完液回到学校,天已蒙蒙亮,而他顾不上全身的疲惫,洗把脸后毅然地站在了教室门口。
“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这句写在班级后墙的话,是他的育人信条。篮球赛时,他既是教练又是队医,给队员贴膏药、递矿泉水,嗓子喊得发不出声;运动会前,他陪着长跑选手练耐力,跑完800米就蹲在地上记录数据。在他的带领下,这个曾在运动会上垫底的班级,不仅稳居前三,还蝉联了两届篮球赛冠军,领奖台上,学生们把奖牌挂在他脖子上,齐声喊“我们的冠军教练!”
他的时间好像总比别人多:清晨六点到班清点人数,课间操盯着学生添减衣服,晚自习后在校园巡逻到熄灯,有时候连周末都泡在学校。协同政教处建心理档案,邀请心理老师做团体辅导,组织安全演练……同事说他“像个陀螺”,他却笑着说:“我是党员,也是老师,孩子们在,我就该在。”
两年多的时光里,张冶世的宿舍里,咽炎片换了一板又一板,电灯总亮到深夜;而他的学生们,眼神里少了怯懦,多了光亮,课本上写满工整的笔记,运动场上洋溢着笑声。这个25岁的青年教师,用青春的热忱浇灌教育的沃土,让乡村校园里的每个孩子都像蓄力的嫩苗,向着阳光拔节生长。
他就像龙港中学的一盏灯,不耀眼,却足够温暖,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路;又像一棵年轻的树,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用枝叶为孩子们遮风挡雨。这份以初心赴使命、用真情育桃李的坚守,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平凡,却闪耀着永恒的光。
通讯员:宋红
一审:高薇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