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县持续高温少雨。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旱保卫战”中,王英水库管理局牢固树立“抗大旱、抗长旱、抗连旱”思想,依托数字孪生平台与现代化调度系统,实现精准供水、高效抢险,累计为灌区输送抗旱用水177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25万亩农田的灌溉难题,展现了科技抗旱的显著成效。
智慧水网,精准调度跑出“加速度”
面对此次旱情,该局依托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对水位、流量、闸门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与远程操控。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内即可全局掌握水情动态,依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模型制定最优供水方案。创新推行“三先三后”配水原则——先远后近、先高后低、先急后缓,系统缓解了长期以来灌区“渠尾缺水”的老大难问题,显著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身先士卒,应急抢险守住“生命线”
旱情紧急,更需响应迅速。在阳武干渠丹家支渠突发漏洞险情,渠左侧混凝土结构被水流冲刷形成空洞,导致水体直接穿透渠体,呈喷涌状外泄。该局领导迅速带领职工在抗旱一线堵漏抢险,应急抢险队连续奋战两个半小时,成功控制险情,避免了水资源大量流失。抢险队伍24小时待命,建立起“发现——响应——处置”高效闭环,有力保障输水通道安全畅通。
未雨绸缪,续建工程发挥“压舱石”作用
近年来,王英灌区持续推进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在此次抗旱中成效凸显。渠道过水能力增强、渗漏损失减少,灌溉周期较以往缩短4–6天,灌溉死角显著减少,连以往难以覆盖的高岗农田也成功引水。灌区新建提灌泵站、引水工程提前蓄水,为抗旱储备了充足水源,体现出超前布局在应对极端气候中的关键作用。
多方协同,区域联动凝聚抗旱合力
抗旱期间,该局积极协调,累计进行4次专题调度,科学制定跨区域供水计划,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其中,三溪灌区供水70万立方米,咸安、江夏灌区供水1700万立方米,全面覆盖关键农业片区,最大限度减轻旱情损失。
清水奔涌,稻田复苏,在这场高温干旱的考验中,现代化水网管理与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农业稳产增产的“守护者”,充分彰显了水利工程的基础保障作用和现代水利管理的效能提升,也为未来应对气候挑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王英经验”。
通讯员:肖格
责编:周子宸
审核: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