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前水缸倒干净,花蚊子不盯人!”9月9日,王英镇鲁山村村民鲁老汉一边念叨,一边麻利地掀翻院角的积水桶。这句由村委自创的顺口溜,正推动全村掀起一场“翻盆倒罐”行动——当地干部将专业术语“基孔肯雅热”转化为“蚊子病”三字方言,让艰涩的防疫知识瞬间落地生根。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源于非洲斯瓦希里语“弯腰”,描述患者关节剧痛导致的蜷缩姿态。医学定义中,它是由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需防控蚊虫滋生、避免蚊虫叮咬。然而当附城镇疾控宣传册发到鲁山村时,72岁的艾婆婆一脸茫然:“这名字绕口,不如说‘毒蚊子咬人腿疼’更明白!”
村支书鲁墩星在“五访五看”中发现,超过七成村民对“基孔肯雅热”毫无概念,但提及登革热等“蚊子病”时,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花蚊子!”。这场认知错位,暴露出基层健康传播的症结:专业术语与乡土话语的隔阂。
面对困局,鲁山村委提炼出三环节防控口诀:“清积水、挂纱窗、除杂草、撒药剂,蚊子病,不沾身!”
村委成员廖巧慧在入户时对村民解释:“新闻上说了,外省上月有人被蚊子咬后高烧腿肿,就是‘蚊子病’!现在还没传到咱这儿,要做好防范准备。” 这一说法立刻引起了村民们的重视,大家纷纷围过来询问详情。廖巧慧趁机将自编的顺口溜又念了一遍,并逐句解释:“清积水就是把家里家外能存水的地方都清理干净,别给蚊子留产卵的地方;挂纱窗就是窗户上装个纱窗,蚊子飞不进来;除杂草就是院子里的杂草要拔掉,那里容易藏蚊子;村里会撒点防蚊的药在重点区域,大家有余力的可以自己在家附近撒点,把蚊子都灭了。做到这几点,‘蚊子病’就找不上咱们啦!”
“弯腰病不可怕,挺直腰杆防住它!”夕阳下,村委委员肖智娟、胡超略用新编的口号结束宣讲。此刻,“基孔肯雅热”这一拗口名词已被村民转化为行动:河道旁,环卫队铲除杂草淤泥阻断蚊虫滋生;院落里,小学生争当“灭蚊小卫士”监督父母清积水。
据世卫组织统计,基孔肯雅热已蔓延至全球百余国,我国南方因气候湿润、伊蚊活跃,属重点防控区。鲁山村的实践印证了附城镇卫生院的研判:基层防疫需遵循“三化”法则——概念本土化、措施场景化、行动集体化。
当附城镇全力开展“万村清洁”行动、攻坚蚊媒孳生地,当湘桥区启用大喇叭这一“土办法”打好防控硬仗,鲁山村的“蚊子病”三字诀,则进一步揭示出中国乡村防疫中的共性智慧:科学防控的“最后一公里”,不在遥远的实验室,而真切地扎根于百姓的认知地图中。将专业的科技术语,“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做得到的生存智慧,用最朴素直白的表达,激活最广泛深入的行动——这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的坚守与担当,更是写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守护生命的生动方案。
通讯员:李文博
责编:周子宸
审核:朱兰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