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清早,阳新县陶港镇李才村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沈霞正在灶台边给婆婆朱梅英做饭。老人年纪大了,牙口不好,她特意熬了点稀饭,还煮了鸡蛋,炒了一盘青菜。
“你这辈子找到这样一个媳妇,值了!”沈霞将稀饭端到婆婆面前,从家门口路过的邻居李祥湖笑着说。
照顾患病的婆婆,呵护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在村里人眼里,任劳任怨的沈霞善良淳朴。尽管生活给她带来些许不幸,但沈霞乐观面对,在家相夫教子,在外和睦邻里,用一个女人柔弱而坚强的双肩默默撑起这个家。
放弃“高薪” 回家照料婆婆
在李才村,提到沈霞,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孝顺老人本是天经地义,但舍弃高薪回来照顾婆婆,怕是一般人难以做到。可沈霞做到了,不仅做到,还多年如一日。
1988年,刚满20岁的沈霞与丈夫李良学喜结连理。2000年,孩子大了,开销增加了,为了生计,沈霞和丈夫前往温州打工。打工那些年,勤劳的夫妇俩攒钱在老家盖了一栋新房。
正当一家人憧憬着美好生活之际,2015年,朱梅英经常出现头晕头痛、四肢麻木、嗜睡的症状,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脑梗。住院期间,沈霞特地从温州赶回来,像亲生女儿一样陪侍在婆婆病床前。
“妈这个样了,我还是回来照顾她吧。钱挣不完,以后这个家你要多担着。”照顾婆婆期间,沈霞跟丈夫商量。
而彼时,因为是熟练鞋匠,沈霞一个月在温州鞋厂能拿到一万多元的工资。妻子的深明大义让李良学泪流满面。
五年前,公公去世后,照顾婆婆的重任全压在了沈霞和大嫂身上。帮婆婆穿衣、梳头、擦洗、喂药,一日三餐想着法子做婆婆爱吃的饭菜,这些都是这些年沈霞每天的“功课”。
老人怕冷,每到冬天,沈霞第一个起床,生好火炉,扶着婆婆坐到炉旁的椅子上,这么多年,婆婆身上从未长过冻疮。
“像我这样有病的老人,一般的儿媳都会嫌弃,她也是五十好几的人了,一日三餐端到我手上,有好吃的先给我吃。”说起儿媳,85岁的朱梅英眼睛里噙满热泪。
言传声教 家里其乐融融
“她每天一张乐乐哈哈的笑脸,从不与人争吵,默默地为这个家付出。”李良学这样评价妻子。
的确如此,在沈霞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二儿子李志帮小时因发烧落下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沈霞哭过几天后,又笑嘻嘻地陪伴在儿子左右。
沈霞共有两个儿媳、三个孙子,而且儿媳均是90后。在沈霞的家里,年龄并没有产生代沟。相反,婆媳之间的融洽,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
“我刚刚怀孕的时候,婆婆特意养土鸡,在我坐月子那段时间里,隔几天煨鸡汤给我补身体。”说起沈霞的好,大儿媳赵水仙有说不完的话题。
沈霞的大儿子在家附近开了一个小型鞋厂,赵水仙说,婆婆白天要在鞋厂上班,回家还要烧火做饭做家务,晚上还要帮带孩子。见婆婆如此,两个儿媳都自觉帮忙。
“我嫁到家里这些年,婆婆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我。特别是她见人总是一副笑脸,给人感觉很舒服。”说起婆婆,二儿媳贾珊满脸笑容。
身教胜于言教,在沈霞的家里,满是和气,小辈孝敬长辈,长辈疼爱晚辈,夫妻之间相敬相爱,一家人诚实守信。
记者从员工口中得知,这些年因为疫情,李志恒的鞋厂生意只能艰难维持,有时一年下来,员工的工资都不发,尽管这样,李志恒从未拖欠员工一分钱的工资。
“沈霞为人诚实厚道,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看到她每天早早就起床了,忙碌到很晚才能睡,要说村里的好媳妇,我第一个投她的票。”李祥湖笑着说,“她上孝敬婆婆,下疼爱儿媳,村里人都拿沈霞做贤孝榜样。”
通讯员:倪胜林
一审:马婷婷
二审:王珊
三审: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