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第三中学“优秀教师风采”专栏】第五期:提灯引路 育人有道——董征

©原创   2025-06-13 11:36  


提灯引路 育人有道

在阳新县第三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站上讲台已二十二载春秋。回望来时路,他心中最珍贵的财富,并非耀眼的荣誉,而是与一届届孩子们相处的点滴。这些片段,如同夜空中静默的繁星,照亮了他为人师者的初心。他,就是董征老师。他将班主任的角色,诗意地比作“麦田的守望者”,年复一年,目送着一茬茬青葱的“幼苗”拔节生长,走向成熟;他更将自己视为“深夜的一盏灯”,以不灭的温暖光芒,温柔而坚定地照亮学生们成长路上可能存在的沟壑与迷惘,引领他们走向自信与光明。

初遇:一声倔强的宣言与一颗被撼动的心

在董征的记忆深处,永远定格着一个九月的清晨。那时他刚接手七年级(10)班,正埋头整理新生资料,一阵急促的“哒、哒”声敲击着走廊地面。抬头望去,一个拄着木拐的瘦小身影倔强地冲到讲台前。男孩右腿的裤管空荡地晃着,额前碎发被汗水浸湿,却死死咬着下唇拒绝同学搀扶。他站得笔直,声音比拐杖落地更清脆:“我不需要任何人特殊的照顾!” 这是13岁的小旭(化名)——一位右腿残疾却坚韧如松的少年——给董征的第一句宣言。那一刻,董征望着他眼中那份超越年龄的倔强与自尊,心潮如海,久久难平。他深知,这个孩子需要的,远非简单的同情或便利。

考验:操场上不屈的身影与紧闭的心扉

开学不久,体育老师便忧心忡忡地找到董征:“董老师,小旭那个孩子……”话音未落,小旭已拄着拐杖“噔噔噔”冲进办公室:“老师,我能上体育课!我能跑800米!我不需要特殊照顾!”他泛红的耳尖和颤抖的手指泄露了内心的激动。董征没有讲大道理,没有强行安排,只是迎着他的目光,郑重而平静地回应:“好。老师相信你的决心。记住,有任何不适,随时停下,安全第一。” 在那节牵动了许多人目光的体育课上,小旭用行动兑现了他的宣言。他以惊人的毅力,拄着那根木拐,一步、一步,艰难却无比坚定地“跑”完了800米全程。董征默默守候在终点线,当他第一时间扶住那个越过终点、浑身湿透、双臂剧烈颤抖的少年时,心被深深震撼。然而,小旭倔强地挣脱了他的手:“我可以做到!” 董征理解地点点头,心中却泛起一丝酸楚——他知道,这扇敏感而骄傲的心门,尚未向他真正敞开。真正的信任,需要更恰当的契机和方式。

破冰:雨夜中的跌倒与尊严的守护

转机,发生在深秋一个暴雨如注的傍晚。

放学时分,大雨滂沱。董征看见小旭固执地拒绝同学共伞,独自撑拐走向雨幕。刚出校门,拐杖猛地打滑,少年重重摔倒在地。董征立刻冲上前扶起他,触手是校服下冰凉颤抖的手臂。他将小旭扶到门卫室,递上热水和拧干的毛巾:“疼吗?” 这句简单的关切,如同钥匙转动了心锁。一直强撑的男孩突然崩溃大哭:“他们都叫我……瘸子……” 坚硬的外壳终于碎裂,露出内里鲜活的伤口。那一刻,董征没有急于安慰,没有说教,只是静静地坐在他身边,做一个专注的倾听者,他意识到,读懂沉默比听懂倾诉更重要,守护一个孩子摇摇欲坠的尊严,远比提供物质上的便利更为珍贵和艰难。

润物:体面的关怀与行走的节奏

雨中的那次搀扶与倾听,成为了信任的基石。董征对小旭的关怀,变得更为细腻和讲究“体面”。他不再刻意强调照顾,而是在日常中悄然融入支持。此后,董征总在楼梯转角“偶遇”小旭,自然地询问:“正好顺路,要一起走吗?”

那个拄拐前行的倔强身影,以其独特的生命力量,为董征上了远比任何教育学课本都更为深刻的一课。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他深刻体会到,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不仅要教会学生昂首挺胸,更要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无论其起点如何、步伐快慢,都能在尊重和接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行走节奏与生命尊严。

结语:静待每一朵花的自信绽放

二十二载春秋,青丝渐染霜华,不变的是董征老师对教育的热忱与对学生的挚爱。那个曾经拄着拐杖倔强奔跑的小旭,早已走出校园,走向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但董征知道,在他的麦田里,永远会有新的“小旭”们,带着各自的独特与挑战,走进他的生命。教育是漫长的守望,是一场需要极大耐心与智慧的陪伴。而他,始终甘愿做那个提灯引路的人。


董征老师简介

2006年毕业于咸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多次荣获市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教学理念倡导“严爱相济,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记者:刘琳

通讯员:邢廷军 柯俊芝(特约摄影)

编辑:肖梦娇

审核:向能利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a/10104/202506/e699d2f2b2b61aa2343460678bd5c9d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