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心田
在阳新三中这片育人的沃土上,郭庆栋老师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与心灵的真诚对话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多年来,他坚持以理解代替训斥,用巧思化解尴尬,用赞美点燃希望,于细微处见证了无数成长的奇迹。以下是发生在他课堂上的几个温暖故事,折射出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用心耕耘。
四枚硬币的温度
一堂数学课正探讨硬币正反面的概率问题,教室后方突然传来硬币落地的清脆响声。郭老师循声望去,未及细查,同一位置又传来第二声脆响,课堂氛围瞬间紧张。按常理,揪出“捣蛋者”批评在所难免。但郭老师心念一转,停下讲解,微笑着说:“咱班同学真贴心!知道老师车没油了,又不会用手机支付坐公交,正发愁呢。有你们在,老师真有福!”话音刚落,后排的程明同学(化名)立刻起身,将那枚硬币送到了讲台。郭老师真诚致谢,并引导全班为其鼓掌
郭老师并未就此打住,顺势问道:“坐公交要几块钱?”“两块!”孩子们齐声回答。“噢,那还差一块怎么办?”短暂的沉默后,坐在中间的余欣同学(化名)迅速掏出一枚硬币递上:“老师,我这有!”教室里再次响起掌声。“还有个难题,”郭老师面露“难色”,“我同事谈老师每天搭我车,总不能丢下他吧?”学生们面面相觑。此时,第一排的朱琳同学(化名)从衣袋里掏出一枚带着体温的硬币送上:“老师,给!”郭老师动情地说:“这枚硬币真有温度!谢谢朱琳,也替我同事谢谢你!”第三次掌声雷动
看着孩子们涌动的爱心,郭老师继续引导:“现在有三枚了,只差最后一枚。”教室陷入静默——因规定学生除车费不得带零花钱。正尴尬之际,朱琳同学再次伸手入袋,掏出仅剩的一枚硬币,真诚地说:“老师,给你!我家近,可以走回家。”接过这枚“滚烫”的硬币,郭老师眼眶湿润。第四次更持久热烈的掌声响起。课后,郭老师委托班长悄悄归还了硬币并转达谢意。这场课堂插曲,在顺势引导与包容下,变成了一堂震撼人心的爱心教育课,让孩子们亲历了善良与互助的力量。郭老师深悟:换个角度,尴尬也能谱就温暖的乐章。
从“刺头”到“暖男”
单亲家庭的陈飞飞同学(化名)曾是全校闻名的“问题学生”:行为失范,顶撞师长。一次语文课上,当老师讲到《愚公移山》中邻居寡妇带孩子帮忙的情节时,陈飞飞高声答道:“那肯定是寡妇跟愚公有特殊关系!”引发哄堂大笑。作为班主任,郭庆栋老师没有简单处罚。他将陈飞飞约到学校“乐山亭”,一针见血又饱含理解地说:“飞飞,老师知道你是想表现自己,给大家找点乐子,对不对?但这种方式不合适。试试用积极的行动赢得认可,大家都会向你竖起大拇指!”
从那天起,郭老师成了他的“闪光点发现者”:字迹工整,立刻表扬;每天早到,当众夸奖;主动帮女生提水,大力赞许。持续而真诚的赞美,如同阳光穿透阴霾。奇迹悄然发生:陋习消失,能坦然接受批评。最令郭老师动容的是,陈飞飞成了晚自习最专注的学生,学习到保安催促才离开。离校前,他必做两件事:一丝不苟擦净黑板,然后默默提起两个空水桶放到一楼楼道口。这份担当与坚持,风雨无阻,已持续一年多。曾经的“刺头”,在不吝啬的赞美与坚定信任的浇灌下,蜕变成了温暖坚韧、富有责任感的“暖男”。
一句妙语解尴尬
课堂上,柯亮同学(化名)正小心翼翼地摆弄飘逸长发,全班目光随郭老师的停顿瞬间聚焦,尴尬弥漫。正思索如何妥善处理之际,郭老师灵光一闪,顺势脱口:“哦?柯亮,你是在跟老师比头发吗?”意想不到的幽默引得全班前俯后仰,紧张气氛烟消云散。更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柯亮主动剪掉了长发。很快,“你是在跟班主任比头发吗?”成了班上最有效也最轻松的“发型提醒”。一句幽默的调侃,胜过千言训诫,既巧妙化解窘迫,维护了自尊,又轻松解决了班级管理难题。有趣的是,以往学生对老师发型的调侃也悄然消失,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在阳新三中的执教岁月里,郭庆栋老师愈发深谙教育之妙,存乎一心。四枚硬币的经历,教会他顺势引导、化冲突为共情的智慧;陈飞飞的蜕变,让他见证了赞美唤醒自尊、点燃向善之心的力量;柯亮的头发事件,则让他体会到幽默化解尴尬的巧思魅力。他和同事们怀揣对教育的爱与智慧,努力在孩子们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他们相信,在这平凡的日常耕耘中,终将书写动人的立德树人篇章,静待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独特的光彩。
郭庆栋教师简介
获评阳新县“线上教学先进个人”;多次荣获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连续六届阳新三中“教学标兵”;多次获评《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富有心得。“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尽善尽美”是其从教二十余年不变的座右铭。
记者:刘琳
通讯员:邢廷军 柯俊芝(特约摄影)
编辑:肖梦娇
审核:向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