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晚上出门,手电筒攥得紧紧的。现在路灯一亮,跳广场舞、散步不说,夜里去田里看庄稼都踏实。”8月28日,阳新经济开发区银山村的田埂旁,工人们顶着烈日忙着组装新路灯,村民董庆凑在一旁,盯着逐渐立起的灯杆,眼角眉梢满是笑意。这抹“灯光下的笑容”,正是阳新县农业农村局用路灯织就民生幸福网的生动注脚。
今年以来,针对村民“摸黑出行”的揪心事,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拿出实招:创新“省市县三级联动”资金机制,一口气整合省级30万元、县级50万元、市级180万元资金,精准采购1540盏路灯,让每一分钱都花在“亮灯”刀刃上。不仅如此,还打破“钱从一处来”的局限,搭起“村企共建”桥梁,靠乡情唤回在外乡贤捐资,用责任引导本地企业助力,多股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民生工程的“资金池”越蓄越满。
“路灯装在哪,不能由政府说了算,得听老百姓的。”县农业农村局把群众需求当成路灯建设的“指南针”,推行“政府引导、农户参与”的规划模式。选址时,工作人员带着图纸扎进村里,进农户家拉家常问需求,开村民议事会听建议,连村民代表都成了“设计顾问”。村民说“村口小卖部人多,得有盏灯”,点位立马定在小卖部旁;村民盼“文化广场灯亮些,跳舞更热闹”,马上优化光源参数;洋港镇洞下村村民提“田间小路没灯,夜里农作怕摔跤”,第二天就调整方案,把路灯往田埂边延伸。
除了满足日常出行,阳新还把路灯往“关键处”装:脱贫村的路灯,照亮村民的“致富路”;红色文旅区的路灯,引着游客夜赏乡村景;产业发展带的路灯,方便农户夜间管护作物。如今,全县乡村路灯照明不仅扫去了夜间出行的安全隐患,更让路灯成了连起政府和群众的“连心灯”,绘出共建共享的“幸福圈”。
“灯要亮,更要耐用。”为了守住民生工程的“质量关”,阳新推出“双公开双把关”体系,通过县政府网公开采购意向和招标流程,让全过程晒在“阳光下”,同时明确技术硬指标—LED光源≥60W、光伏板≥100W、10天阴雨天也能持续亮灯,确保路灯“顶用”。
光装得好还不够,还要琢磨着“管得长久”,创新“双阶段验收+资产移交”模式。项目竣工后,先由阳新县生态能源服务中心派专班进行“初检”,查安装、测参数。再请第三方机构按国家标准进行“终验”,过了“双关”才算合格。验收完,路灯资产马上移交村集体,还帮村里建了“管护账”。专人定期巡检并登记台账,灯杆上贴着维修电话,村民发现问题能随时找到,专业团队快速上门维修。
如今,阳新乡村路灯亮灯率稳稳保持在95%以上,这些路灯,成了村民眼里“永不灭的长明灯”。
特约记者:张丕兴 通讯员:程灿
一审:周子宸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